中醫的古籍未見「注意力不足」或「過度活躍」,但有關這個綜合症的臨床特徵,卻有眾多的論述。多動症可以歸屬中醫的臟躁(易哭易怒)、躁動(多動)、健忘、不寐(失眠)、失聰(注意力不足)、遺尿(尿床)、口瘡、頭痛、便秘、自汗、盜汗、疳證、厭食、痰證等等。

臨床上,多動症的患者,常伴有多夢、嗜睡、失眠、興趣多變、頭痛、便秘、盜汗、消瘦、虛胖、大汗、納少(胃口不佳)、偏食等症狀。中醫的著眼點除了在注意力不足和過度活躍外,還會整體顧及患者的體質,在治療其它症狀時,多動症也可一併得到改善。

儘管多動症有多項臨床特徵,但並不是每個患者都具備所有症狀。在治病時,中醫會因應患者的症狀來總結出患者的體質。例如患者出現易怒、多動、口瘡、便秘和盜汗時,中醫可結合舌脈將患者診斷為體質偏熱,治療時宜清瀉積熱,常用藥物包括菊花、黃連等;如出現多動而不易怒、健忘易哭、失眠和消瘦時,患者則很大機會屬於腎氣不足,治療時宜補腎益氣,常用藥物包括茯神、熟地等。

在應用藥物的基礎上,多動症的患者亦可接受針灸治療。現代醫學尚未弄清楚多動症的病因,曾有研究指出多動症的患者是源於大腦的活動出現異常,可透過西藥控制,但卻有機會出現一些未知的副作用。針對大腦活動異常這個病因,中醫可運用頭皮針,調整患者的大腦皮層活動,從而達致改善多動症的症狀。中醫的針灸不但安全,而且療效確切,其雙向調節的特色亦不會令患者的精神狀態變得極端。

現代一些學者指出,所謂多動症只是一個名稱,注意力不足和情緒不穩其實是一種「光譜」,並沒有清晰的劃分線。也就是說,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注意力不足或情緒不穩,關鍵是在於自己能否控制和會否影響生活。這種看法與中醫的理論不謀而合,中醫主張看病時要「先別陰陽」。陰陽正正就是一種「光譜」,細分有太陰、少陰、少陽和太陽,這4種狀態亦可繼續無限地細分,形成「光譜」。

不管有沒有多動症,假如孩子出現病症時,也應及早求醫,儘快調理身體,這樣才不會導致病情加深。◇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