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愛丁堡廣場的香港大會堂,於1962年3月2日開幕,距今一甲子,今年被評為法定古蹟,成為最年輕的法定古蹟。翻閱六十年代舊照,當時的香港亦處於新舊交替的時期,戰前的歐陸式古典建築開始拆卸,一棟棟設計簡約的新式建築拔地而起,留存至今的香港大會堂正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現存的香港大會堂實為第二代建築物,第一代的香港大會堂建於1869年,位於皇后大道中及獲利街交界,由法國建築師設計,樓高兩層,分為東西兩側,東側為博物館,西側為會堂,附有劇院、藏書樓和議事廳,主要是上流社會的社交場所。1932年政府收回地皮,幾經易手,由滙豐銀行、中國銀行購入地皮,這一文化中心就這樣消失在歷史之中。

1960年舊相,香港大會堂準備興建。(張順光提供)
1960年舊相,香港大會堂準備興建。(張順光提供)

1960年代的香港大會堂。(張順光提供)
1960年代的香港大會堂。(張順光提供)

1964年中環香港大會堂,前面是香港會所(Hong Kong Club)。(張順光提供)
1964年中環香港大會堂,前面是香港會所(Hong Kong Club)。(張順光提供)

1966年中環香港大會堂,旁邊是當時的高等法院。(張順光提供)
1966年中環香港大會堂,旁邊是當時的高等法院。(張順光提供)

90年代的香港大會堂鳥瞰圖。(張順光提供)
90年代的香港大會堂鳥瞰圖。(張順光提供)

文化地標香港大會堂 成為最年輕法定古蹟

踏入60年代,香港經濟騰飛,港府開展大型中區填海工程,海岸線延伸至愛丁堡廣場,中環的文化、金融商業區日益形成,港府規劃新海濱,包括香港大會堂及紀念花園、愛丁堡廣場、皇后碼頭、天星碼頭及天星碼頭多層停車場、郵政總局等等,逐漸形成了一個愛丁堡建築群。

香港大會堂由兩幢建築物(高座和低座)和一個紀念花園組成。(陳仲明/大紀元)
香港大會堂由兩幢建築物(高座和低座)和一個紀念花園組成。(陳仲明/大紀元)

香港大會堂佔地11,000平方米,由兩幢建築物(高座和低座)和一個紀念花園組成,由香港大學建築系系主任Gordon Brown草擬,建築師Allan Fitch和Ron Philips負責跟進,設計獨具現代主義風格,講求實用性和簡潔線條,成功將海景融入設計中。高座設有婚姻登記處、圖書館、演講室、展覽廳、行政辦公室、會議室及香港博物美術館,樓高12層,以鋼筋混凝土建造,布局呈長方形,一個入口面向干諾道中,另一個入口面向紀念花園。紀念花園的紀念龕,為紀念二戰陣亡的軍民而設。低座樓高3層及地下低層,布局呈L形,正門入口面向愛丁堡廣場。低座設有音樂廳、劇院、舞會廳和宴會廳,後期舞會廳和宴會廳改裝成展覽廳和酒樓。

香港大會堂是文化活動舉辦的重要場所。(陳仲明/大紀元)
香港大會堂是文化活動舉辦的重要場所。(陳仲明/大紀元)

大會堂低座設有音樂廳、劇院、舞會廳和宴會廳。(陳仲明/大紀元)
大會堂低座設有音樂廳、劇院、舞會廳和宴會廳。(陳仲明/大紀元)

香港大會堂低座音樂廳。(古物古蹟辦事處網站)
香港大會堂低座音樂廳。(古物古蹟辦事處網站)

香港大會堂的多功能用途,成為香港文化活動、官方儀式和慶典的重要集中地,是一代人的集體回憶,這裏曾見證歷年港督宣誓就任以及英女王訪港的歷史,也與香港市民結婚、拜祭、參與文化活動、休閒娛樂息息相關。前香港收藏家協會會長張順光表示,此建築群的構思充分地利用設施,提供了埸地予音樂、表演、展覽、飲食、休閒,同時設有公眾停車埸,方便市民,連接鄰近交通網絡。對於古蹟辦和古諮會同意將中環的香港大會堂,升格為法定古蹟的消息,張順光認為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他相信該處的地域價值頗高,如果公開拍賣,一定達天文數字,幸而現在列入法定古蹟,意味著市民可繼續享用這一設施。

大會堂設計獨具現代主義風格,講求實用性和簡潔線條,成功將海景融入設計中。(陳仲明/大紀元)
大會堂設計獨具現代主義風格,講求實用性和簡潔線條,成功將海景融入設計中。(陳仲明/大紀元)

位於高座的樓梯,透過大窗可眺望維多利亞港景色。(古物古蹟辦事處網站)
位於高座的樓梯,透過大窗可眺望維多利亞港景色。(古物古蹟辦事處網站)

紀念花園中央的12邊形紀念龕。(陳仲明/大紀元)
紀念花園中央的12邊形紀念龕。(陳仲明/大紀元)

紀念花園入口的銅門,門上鑲有香港義勇防衞軍的軍徽。(陳仲明/大紀元)
紀念花園入口的銅門,門上鑲有香港義勇防衞軍的軍徽。(陳仲明/大紀元)

連接遮打道與愛丁堡廣場的行人隧道。(陳仲明/大紀元)
連接遮打道與愛丁堡廣場的行人隧道。(陳仲明/大紀元)

本土研究社擔憂政府「斬件式保育」

持續關注古蹟評級的本土研究社研究員Stewart,樂見有更多文物獲列入法定古蹟。他認為大會堂獲列入法定古蹟,亦象徵著現代主義建築獲得肯定的里程碑。同時,他相信這件事也引發思考,其實還有很多劃時代的戰後建築普遍未必視作古蹟,在如今急速發展、重建的香港,怎樣去保育以及再利用這批具有建築、藝術、歷史價值的地標,將會是一個新挑戰。

天星碼頭多層停車場不在保育範圍之內。(陳仲明/大紀元)
天星碼頭多層停車場不在保育範圍之內。(陳仲明/大紀元)

郵政總局不在保育範圍之內。(陳仲明/大紀元)
郵政總局不在保育範圍之內。(陳仲明/大紀元)

Stewart提及,今次大會堂旁邊的展城館,於1976年落成,並未被一併列入法定古蹟,實在令人惋惜。它的前身是大會堂低座附屬建築,亦做過市政局總部大樓和市政局的展覽中心,對於過往一直負責香港市政服務多年、已經消失的市政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建築象徵。鄰近的大會堂停車場、愛丁堡廣場,還有之前在爭議聲中拆卸、等待原址重置的皇后碼頭,以及第三代中環天星碼頭鐘樓,其實都是軸線相連,組成建築群的重要部份。他形容,這是一種「斬件式保育」,對於公眾來說無法拼接出一個完整的圖景。回顧昔日建築師的設計,從交通設施、休閒場所到文化中心,融合歷史和文化景觀,如今的保育只保留香港大會堂一處,郵政總局及天星碼頭多層停車場也不在保育範圍之內,未來的景觀很可能再一次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愛丁堡廣場路牌。(陳仲明/大紀元)
愛丁堡廣場路牌。(陳仲明/大紀元)

除了大會堂之外,些利街清真寺都被列入法定古蹟,Stewart觀察到,清真寺旁的二級歷史建築——清真寺教徒住所也不在保育範圍之內,他質疑當局與公眾認同的「點」、「線」、「面」的保育理念,在實施中並沒有做到。再如有「東方荷里活」之稱的邵氏片場也是只得到部份保留,變得支離破碎。他指出,現實情況並不樂觀,城市中還有更多古蹟等待漫長的評級與保育,特別是相較於政府建築,私人建築的保育來得更急、更有迫切性。對於目前被動式的保育只是令古蹟與日漸高企的維修成本與發展誘因不斷角力,他認為當局應該當機立斷去搶救那些寶貴的文化遺產。

*********

香港大會堂雖然留下,但愛丁堡建築群已不再完整,只保育一個「點」,未能做到全面保育,或許有些惋惜。當發展的巨輪繼續滾動,如何為後人留下完整的一個時代的記憶,是否需要在散落民間的相冊和記憶中尋回?◇

本土研究社研究員Stewart擔憂,香港大會堂雖然留下,但愛丁堡建築群已不再完整。(陳仲明/大紀元)
本土研究社研究員Stewart擔憂,香港大會堂雖然留下,但愛丁堡建築群已不再完整。(陳仲明/大紀元)

大會堂的旋轉樓梯。(陳仲明/大紀元)
大會堂的旋轉樓梯。(陳仲明/大紀元)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