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離情 芳魂相隨

鄭光祖是寫情的高手,散曲尚且情感沉鬱,筆下的雜劇更是感人至深。他也是文采派的代表,其劇作和散曲,文詞秀麗,音律婉諧,頗受後世愛賞。《太和正音譜》用極為華美的比喻來稱讚他:「鄭德輝之詞,如九天珠玉。其詞出語不凡,若咳唾落乎九天,臨風而生珠玉,誠傑作也。」

他的才子佳人劇《倩女離魂》,塑造了一位忠貞不渝、超越生死的閨秀張倩女。這個故事取材於傳奇《離魂記》,講述了張倩女和書生王文舉本有婚約,書生因無功名而遭到張家悔婚,只得進京赴考。倩女在家中相思成疾,靈魂卻追隨書生而去,直到書生狀元及第和他一同還家,倩女的靈魂與身體合而為一,兩人正式成婚,皆大歡喜。

這部劇最大的亮點,乃是「離魂」的巧妙構思,它打破時空的侷限,最大限度地展現這段淒美情緣。其中第二折,就集中展現了這段富有奇幻色彩的情節,講述了倩女魂魄月夜追趕書生的過程。月色朦朧,江水泠泠,倩女飄飄渺渺,跋山涉水追趕到此。

此時的倩女,既有新奇之感,也有獨行之憂。幾段曲詞,惟妙惟肖地刻劃出倩女複雜微妙的心理:

[聖藥王] 

近蓼窪,䌫釣槎,
有折蒲衰柳老蒹葭。
傍水凹,折藕芽,
見煙籠寒水月籠沙,茅舍兩三家。

[調笑令] 

向沙堤款踏,莎草帶霜滑。
掠濕湘裙翡翠紗,
抵多少蒼苔露冷凌波襪。
看江上晚來堪畫,
玩水壺瀲灩天上下,
似一片碧玉無瑕。

[禿廝兒] 

你覷遠浦孤鶩落霞,枯藤老樹昏鴉。聽長笛一聲何發,歌欸乃,櫓咿啞。

倩女沿著河堤而行,岸邊莎草霜降,不僅路滑,還濕了紗裙羅襪。她自述匆匆趕路的艱辛,展現出嬌怯少女離家遠行時,對前途迷茫悽苦的心境,以及堅毅不拔的性情。她的魂魄脫離了身體的束縛,這個奇特的經歷帶給她全新的體驗。一路走來,倩女也忍不住觀賞從未見過的景致。她舉頭仰望,看到月光映在江面上,天水交相輝映,猶如無瑕碧玉一般。她忍不住陶醉在瀲灩如畫的景致中,而這也正是她純潔心靈的寫照。

(黃思翰/大紀元)
(黃思翰/大紀元)

第二、三段繼續描寫蕭疏的秋景,渲染幽迷淒清的氛圍。倩女遠眺江面,看到的是落霞、孤鶩、枯藤、老樹、昏鴉之物,首二句化用前人詞句,更添蘊藉典雅之美。突然,一聲長笛無端響起,在靜謐的江邊月色下,顯得更加幽怨悽愴。倩女耳邊,又響起棹歌和搖櫓聲,生動地襯托出她內心張皇不安、飄搖不定的狀態。

漸漸地,倩女走到書生泊船的江邊,看那近處,衰柳蒹葭,寒水煙沙,零星幾處人家,皆是凋零衰敗的景象,更讓人感到孤獨迷茫。這些景物描寫,與倩女悽楚孤寂的心境渾然相融,營造出迷濛冷寂的情境,又不失淡雅清麗之風,讀來讓人如親歷其境。後人評價此劇「酸楚哀怨,令人斷腸」,也正因如此,倩女的形象才如此深入人心,鄭氏劇作才有名聞天下、聲震閨閣的轟動效果。

名士登樓愁更愁

魏晉時期,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登樓作賦而名垂千古。鄭光祖把這位風流名士的事蹟加以改編,完成了一部頗具自傳性質的雜劇《王粲登樓》。這部劇採取文人發跡的敘事模式,講述王粲才高傲慢,丞相蔡邕有心磨練他,故意多次羞辱刁難。後來王粲投奔劉表亦不得重用,滯留荊州,因而登樓遣懷。最後他的萬言書得皇帝賞識,被封為大元帥,王粲又和蔡邕消除誤會,和蔡女結為連理。

(Buddhika Weerasinghe)
(Buddhika Weerasinghe)

這部劇在情節、結構方面無特別之處,然而曲詞工麗典雅,氣概爽烈慷慨,對人物心理描寫非常生動傳神,仍然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以第三折登樓作賦的內容為例,王粲處處碰壁,才志不得伸展,因而心灰意冷,和賢士許達登上風月樓排遣愁懷。哪知登高後,浩渺江景反而勾起思鄉之情。王粲進而聯想到,自己蹉跎歲月,壯志難酬,不禁悲從中來。

作者用幾段曲詞,抒發王粲遊子飄零的鄉情:

[迎仙客]

雕簷外紅日低,畫棟畔彩雲飛,十二欄杆欄杆在天外倚。(許達云)這裏望中原,可也不遠。(正末唱)我這裏望中原,思故里,不由我感嘆酸嘶。(帶云)看了這秋江呵,(唱)越攪的我這一片鄉心碎。

[紅繡鞋] 

淚眼盼秋水長天遠際,歸心似落霞孤鶩齊飛,則我這襄陽倦客苦思歸。我這裏憑欄望,母親那裏倚門悲。(許達云)仲宣,既如此感懷,何不早歸故里? (正末云)吾兄怕不說的是哩!(唱)爭奈我身貧歸未得。

[普天樂]

楚天秋,山疊翠,對無窮景色,總是傷悲。好教我動旅懷,難成醉。
枉了也壯志如虹英雄輩,都做助江天景物淒其。
(云)老兄,小生有三樁兒不是。(許達云)可是那三樁兒不是?
(正末云)是這氣這愁和這淚。(許達云)氣若何?
(正末唱)氣呵做了江風淅淅。(許達云)愁若何?
(正末唱)愁呵做了江聲瀝瀝。
(許達云)淚若何?(正末唱)淚呵彈做了江雨霏霏。
 

王粲投奔劉表亦不得重用,滯留荊州,因而登樓遣懷。此為《黃鶴樓圖》,元.夏永繪(公有領域)
王粲投奔劉表亦不得重用,滯留荊州,因而登樓遣懷。此為《黃鶴樓圖》,元.夏永繪(公有領域)

第一支曲,描寫王粲登上風月樓,欣賞到的壯麗景色,然而雕樑畫棟、十二欄杆,卻讓他忍不住眺望故鄉。再看那奔流的江水,更是牽動思鄉之心,讓人心碎欲絕。這一筆法,不僅寫出江水氣勢,更襯托他激烈澎湃的愁緒。

接下來,王粲細說鄉情,以及漂泊在外的無奈。他這邊淚眼望穿、歸心似箭,而家中老母此時也在焦急地期盼團聚。但是他功名未就,辜負母親厚望,無顏就這樣落魄地回家。而那秋江景色,無一不是他淒楚心情的寫照:淅淅江風是鬱鬱不平之氣,瀝瀝江聲是思鄉情切之愁,霏霏江雨更是他流不盡的千行淚。

這三支曲子,在藝術境界上完全不遜於王粲本人的《登樓賦》,劇中的王粲即眼前景、唱心中情,滿腔鬱悶苦恨之情痛快淋漓地躍然紙上。鄭光祖同樣是請古人為自己代言,道出自己身貧不敢歸、有志不獲聘的複雜心理,而這也最能引發後世失意文人的情感共鳴。◇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