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幽夢,斷腸人之心聲
皇帝的責問,一針見血地道出權臣當道、賢士凋零的可怕危機。這是帝王的無奈,也是劇作者借古諷今的深意。馬致遠若在劇中,便是那被佞臣排擠在外的忠臣良將。他關注家國命運,懷抱濟世補天之志,因而謀求功名二十載。豈料文齊福不齊,馬致遠和元代許多文人一樣,無緣步入廟堂一展才華,落得虛度光陰、歸隱山林的結局。那沉痛的慨嘆,也流露出作者憂心國運、感時傷世的情懷。
為報元帝知遇之恩,為平息兩國干戈,溫柔識大體的昭君挺身而出,毅然同意和親之舉。漢元帝唯一能做的,就是親自送昭君出塞,盡可能地拖延兩人分離的時刻。
第三折是全戲的高潮,漢元帝為昭君送行,昭君為報漢帝、全漢節,在漢匈交界處,投江水自盡。匈奴單于為之感佩,將昭君葬於江邊,把毛延壽解送漢朝處置,兩國仍舊交好。戲外的昭君,在匈奴處生活近二十載,竭力維繫漢匈和睦;戲裏的昭君,抱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絕精神,用生命換來國家安寧和清白忠貞的氣節。
這一折中,最感人的當屬漢元帝一段段催人淚下的唱辭,如經典的《梅花酒》:
「呀!俺向著這回野悲涼:草已添黃,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蒼,人搠起纓槍;馬負著行裝,車運著糧,打獵起圍場。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牆;過宮牆,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螿;泣寒螿,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
前半段渲染氣氛,極盡鋪敘之能,描繪出悲涼的邊塞風光。黃草、白霜淒清蒼茫,送親的隊伍車馬蕭蕭,漢元帝與王昭君攜手登上河梁,依依話別。目送昭君漸行漸遠,漢元帝痛苦失落地返京,他走過宮牆迴廊、來到舊日寢殿,到處都是他和昭君的回憶,哪裏還有佳人的倩影?此時月色昏黃,涼氣逼人,寒蟬鳴聲如泣,綠紗窗更添思量。
後半段一連串的頂真句法,形成環環緊扣、波瀾壯闊的氣勢。漢元帝對昭君的思念,就如這循環往復的句式一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將這份相思展現得淋漓盡致。
最後一折,講述了漢元帝在夢中和王昭君重逢,卻被幾聲雁鳴驚醒。飄渺的夢境中,漢元帝也無法實現和昭君廝守的願望,這份悲苦更是到達了頂峰。漢元帝望著空中盤旋的孤雁,那不正是自身命運的寫照嗎?
其實,漢元帝失去的何止是佳人呢?他在《幺篇》唱道:「傷感似替昭君思漢主,哀怨似作薤露哭田橫,悽愴似和半夜夢歌聲,悲切似唱三疊陽關令。」通過帝妃生離死別的悲劇,漢元帝更深刻地體悟,人類更廣泛的悲劇命運,比如田橫的不遇之悲、項羽的敗亡之悲。此時,漢元帝變成另一個馬致遠,向著天地宇宙、古往今來發出命運的悲嘆。
「一聲兒繞漢宮,一聲兒寄渭城。」曲將終時,漢元帝仍在詠嘆天邊的孤雁,那是斷腸人的化身,也是劇作者命運的寫照。全劇就在幽夢初回、秋雁悲鳴中收束,留下淒美而悲壯的裊裊餘音,照應劇作的全稱—破幽夢孤雁漢宮秋。◇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