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空少的Zac,過去有機會飛往世界各地探索,卻少有深入的本地遊,荔枝角、荔景去得多,位於新界東北的荔枝窩還是第一次去。不只是他,疫情期間港人少了出國旅遊,於是將目光聚焦在了自己成長的地方。本報節目主持Zac和Rachel假日到荔枝窩「趁墟」,帶回了不少本地種植的好物,一探「世外桃源」之美,更收穫了滿滿的人情味。
從馬料水出發,要搭乘1個半小時的船程才能來到荔枝窩。漫步荔枝窩自然步道,在木板步道上徐徐前行,沿途觀賞荔枝窩海岸紅樹林、具有逾300年歷史的荔枝窩村及植物豐富的百年風水林,聽村民講述昔日故事,和城市農夫共享他們的辛勤勞作。一度淪為荒村的荔枝窩,歷經近十年的復耕,如今重現活力。荔枝窩帶給大家的不僅僅是令人陶醉美景,更重要的是一種超然的生活態度。
明朝萬曆年間《粵大記》已提到了「荔枝窩」之名。從中原南下的客家人,在荔枝窩落地生根,原本該地為客家黃氏單姓大村,後有梅子林(沙頭角曾氏村落)部分曾姓原居民分支到荔枝窩村,於是村中目前有雙姓並存。二百多間客家村屋,見證著荔枝窩村昔日的輝煌。村落至今仍保持著昔日九條橫巷和三條直巷的客家村傳統布局,保留當年風水格局,正門設「風水牆」,村後更種有風水林,以半月形環抱村落。為防禦海盜,村前設有十多門大砲,如今在村口還能看到昔日的大砲。
村民自給自足,開墾梯田耕種,主要作物為稻米和各類蔬果,村民會在附近捕魚,並就地取材,編織竹製品售賣。但從60年代起,村民陸續搬出市區,或到英國和歐洲等地謀生,到了90年代一度荒廢。村中最熱鬧的日子,就是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由荔枝窩、鎖羅盆、梅子林、三椏、牛屎湖、蛤塘與小灘組成的「沙頭角慶春約」,各村村民齊聚一堂,參與醮會為自己的家鄉祈福。
荔枝窩村長曾亞七和曾偉業支持香港大學與滙豐2013年在荔枝窩推展的「永續鄉郊活化」項目。他們眼見荔枝窩復耕的計劃推展對村中帶來的改變,喜見當中的成效。在眾人的努力下,「荔枝窩鄉郊文化景觀」項目榮獲「202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首設的「可持續發展特別貢獻獎」。
隨著環境的改善和更多的遊客到訪,部份荔枝窩原居民逢周末與假期都會回村賣小食。記者在小瀛學校門口擺檔的英仔小賣部認識了荔枝窩原居民曾智忠和英仔姐,品嚐客家茶粿,他們熱心招呼,並帶記者走訪荔枝窩景點,介紹村落歷史。
茘枝窩新居民、社區農夫Carol多年來活躍於荔枝窩村的活化計劃,從跟隨港大團隊學習農耕開始,參與過不同的項目,如今甚至搬入荔枝窩耕田、短住,她與荔枝窩原居民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也見證著這些年荔枝窩的改變。但荔枝窩的交通問題仍是當區最頭痛的問題,村中沒有醫療設施,交通不便令急救服務增加難度,Carol提及,「來這裏居住就要身體好!」她介紹,社企「暖窩」的「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計劃即將完成,遊客未來可以在村中租用民宿體驗生活。@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