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月的首個星期六,一群在荔枝窩復耕的農夫就會齊聚一堂,舉辦「荔枝窩有農墟」。攤位上一個活潑的小男孩吸引了Zac的眼球:「我是Zac,你叫甚麼?」他撲閃著大眼睛:「啊?我也是Zach啊!」
只有七歲的Zach在生活技能上有著超乎尋常的成熟,他一板一眼地當起了「小老師」,教Zac和Rachel製作起天然艾草煙燻紙筒。問及Zach有幾個學生,他靦腆地笑笑:「一兩個吧!」原來這是他首次教學,舉手投足已讓兩位主持人嘖嘖稱奇。怎樣教育出如此精靈的孩子?原來背後有個「非常爸爸」!孩子的父親曾卓謙(阿謙)娓娓道來他的育兒心得。
阿謙早年參加香港大學在荔枝窩的領袖訓練計劃後,便深深愛上了這片土地,他和妻子都嚮往田園生活,當時的兒子只有半歲,他毅然決定舉家遷入荔枝窩,每星期有三、四晚留在村中,他們參與了「三斗種計劃」,小型農場取名「綠續友徠」。一家人過著遠離喧囂的生活,讓孩子在自然的環境中成長。
Zac觀察城市的孩子戒備心強,並沈迷於「打機」的世界,小Zach則不然,他和昆蟲、動物為友,大自然的一花一木都引起他的好奇,遇到陌生人,也願意熱情地打招呼,那種發自內心的開心是一般城市長大的孩子少有的。
父親阿謙認為,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他並不想孩子過早接觸高科技,多年來一直引導孩子在學習能力上提升,並學會與人相處:「我覺得小朋友學習能力好高的,到最後他們學習高科技比大人還快,我們不會那麼早給小朋友接觸高科技產品,教育當中更加重要的是人的本質,怎樣去愛人、愛大自然、愛自己,怎樣去同人相處,自己的情緒管理等等。」阿謙認為自主學習的能力,正是在日常相處之中得到,例如兒子並沒有做過老師,但他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父母怎樣製作艾草煙燻紙筒,潛移默化中他已經學會了,自然就會去教別人。
阿謙自有一套「育兒經」,他願意投放許多時間在兒子身上,又指出目前某些家長對教育有一種不良的心態:「有的父母覺得學校是一個托兒所,好像把好孩子交給學校就可以了,自己賺錢給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自己那麼辛苦都是為了小孩。如果小孩學壞,就賴學校教不好。」他觀察到這種忙碌的父母,其實並沒有時間和精力教孩子,忽視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就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他相信家長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長中十分重要,言傳身教是教育的根本。他回憶起自己兒時的教育模式:「我小時候的教育,感覺就是把人訓練成一個社會的螺絲,變成缺少個性的人。我就想,長大之後不要去奉承一個現存的教育制度,人應該有多些獨立的想法,批判思考,要自己想辦法創新。」
阿謙一家選擇離開城市的石屎環境,帶孩子在鄉郊生活,就是要讓他感受到腳踏實地的生活:「香港的工業化發展,令人和土地失去聯繫。人和土地失去聯繫後,你不會喜歡這個地方,會覺得賺到錢就走了。我們喜歡這個地方,是由土地開始,學會種植,知道自己吃了甚麼味道,破壞環境會影響自己所種的東西。」近日來頗為熱門的移民話題,他並沒有特別的考慮,他認為留在香港是他愛香港的一種方式:「不是說愛這裏就走了,在外面不會再愛自己住的地方,倒不如我在這裏留下來,為我愛的地方去爭取。」@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