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香港最南端的島嶼蒲台島,有著豐富的水產資源、獨特的自然風光、三千多年古石刻、百年天后誕文化傳統及淳樸的風土民情,向來吸引不少遊客前往。惟島上至今仍缺乏自來水、電資源,島內的無障礙設施基建不足和稀少的渡輪班次,一直是困擾居民回島居住的障礙。近日有教育機構聯同當地村民,啟動「共創蒲台教育」計劃,目標在於改善蒲台島居民基本建設,將蒲苔學校改建為全港首個蒲台島教育、保育及旅客資訊中心,並計劃在明年中旬舉辦大型文化藝術活動,鼓勵訪客以全新角度認識蒲台島。

蒲台島村委會主席羅成(左)和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22世紀協基學堂基金創辦人及主席朱啟華博士簽署「共創蒲台教育」計劃協議。(受訪者提供)
蒲台島村委會主席羅成(左)和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22世紀協基學堂基金創辦人及主席朱啟華博士簽署「共創蒲台教育」計劃協議。(受訪者提供)

蒲台島擁有天然美景和豐富的生態資源。(陳仲明/大紀元)
蒲台島擁有天然美景和豐富的生態資源。(陳仲明/大紀元)

創辦於1955年的蒲苔公立學校,為蒲台島居民提供了基礎教育,因漁業式微,漁民子弟紛紛搬離小島,收生不足,學校於1986年停辦,校址荒廢至今。蒲台島村委會主席羅成和一眾村民一直有個心願,希望有機會活化舊建築,重新利用這一設施,建成新的教育和文化中心。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22世紀協基學堂基金創辦人及主席朱啟華博士,主力推廣「遊戲化學習」,今年結識蒲台島村民並深入考察蒲台島的生態、歷史和文化後,發現這裏具有十分豐富的教育資源,蒲苔學校舊址是一個絕佳的地點,希望可以透過「共創蒲台教育」計劃實現彼此的夢想。

前蒲苔學校校舍。(陳仲明/大紀元)
前蒲苔學校校舍。(陳仲明/大紀元)

原蒲苔學校校長張啟勳。(陳仲明/大紀元)
原蒲苔學校校長張啟勳。(陳仲明/大紀元)

蒲台公所變身臨時教育及旅客中心

今年8月28至29日,由22世紀協基學堂基金和蒲台島村公所工作關注組合辦了首批導賞團,分別邀請公眾和學生團體參觀蒲台島,由村民作為導賞員,走訪蒲台島知名景點,介紹島上的文化和歷史,並品嚐特色的漁村美食。朱啟華博士喜見參與活動的市民和學生都對導賞團評價頗高,相信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也給了他更大的信心。他從教育角度看,認為蒲台島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基地:「我們建議在蒲台島透過不同的學習計劃,能夠吸引學生參與創新學習元素,為學生和家庭帶來旅遊休閒以外的學習機會。」

蒲台公所展出蒲台島天后誕戲棚模型。(陳仲明/大紀元)
蒲台公所展出蒲台島天后誕戲棚模型。(陳仲明/大紀元)

羅成表示,重修蒲苔學校是一個長遠的發展目標,經蒲台島村公所工作關注組討論,短期內可以使用蒲台公所作為一個臨時教育及旅客中心,作為舉辦導賞團的休憩和集合點。目前導賞團以免費方式試行推廣,每團最多接受50人報名,以小組形式進行導賞。在村公所設有募捐箱,參加者可以在導賞圖結束時自由捐款。因目前村公所仍待維修,準備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因此募集的款項將率先用於村公所的整修事項。

朱啟華博士介紹,目前希望透過申請研究和學習基金,以及邀請商業機構或辦學團體投資這次學習計劃,盈餘可以撥入優化島上的基本建設。

多元方向發展教育計劃

22世紀協基學堂基金副主席陳敏儀女士,帶領中學師生到蒲台島服務村民、清潔海灘,並協助籌款,幫助蒲台島發展計劃。(受訪者提供)
22世紀協基學堂基金副主席陳敏儀女士,帶領中學師生到蒲台島服務村民、清潔海灘,並協助籌款,幫助蒲台島發展計劃。(受訪者提供)

朱啟華博士分享,據考察發現,蒲台島具有獨特的地質景點,已記錄的雀鳥超過三百種,蝴蝶達六十多種,亦是盧氏小樹蛙重要繁殖地。他認為同學可以在參觀的過程中,認識島上的自然生態和天然資源。另外,他觀察到,島上有不少「垃圾黑點」,希望組織學生考察團除了認識保育和環保知識之餘,也身體力行,協助清除島上的垃圾。

蒲台島天后誕戲棚。(陳仲明/大紀元)
蒲台島天后誕戲棚。(陳仲明/大紀元)

蒲台島每年都會舉辦天后寶誕,在天后廟對出搭建的戲棚,由近千枝竹枝、杉木支撐而起,不用一釘一鉚,就搭建出堅固精美的戲棚,集建築、物理、美學、文化為一體。他計劃未來在天后寶誕期間推行「戲棚粵劇與學校教育」的活動,引導學生認識、欣賞、尊重戲棚及粵劇文化,把學生帶進戲棚,一面感受當中的熱鬧氣氛,一面引導學生反思傳統文化的意義。

當下流行的STEM教育(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朱博士相信蒲台島擁有絕佳的天然STEM教學資源,例如地理、地質、環境等等,都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新的學習機遇。他表示,團隊可邀請專業人士製作應用程式,學生可以運用虛擬實境技術來建立網上學習資源,使用無人機拍攝以及編寫程式。

作為遊戲化學習專家,朱博士十分關注學生如何能在學習中找到樂趣,他表示,蒲台島是一個非常適合做歷奇活動的教育基地,可以透過一系列的歷奇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小島居民在缺乏水電煤的情況下如何生活,島上居民如何製造(收採和加工)紫菜、養殖魚鮮和殼類生物(如青口)。

基礎設施急需改善 拯救古樹古井

羅成表示,歷經多次風災後,因樹下有許多岩石、沙子和泥漿被抽離,榕樹有倒塌的危險。(陳仲明/大紀元)
羅成表示,歷經多次風災後,因樹下有許多岩石、沙子和泥漿被抽離,榕樹有倒塌的危險。(陳仲明/大紀元)

羅成提到,要接納更多的遊人、學生到訪蒲台島,基礎設施都需要改善。目前的當務之急是要解決在蒲台島碼頭附近灣仔士多旁邊的一棵岌岌可危的大榕樹。歷經多次風災後,因樹下有許多岩石、沙子和泥漿被抽離,榕樹有倒塌的危險。古樹旁有一口百年歷史的古井,若古樹倒下,將對古井帶來影響。他表示,這口井對蒲台島村民非常重要:「目前我們都靠民政署運水進來,每次三桶水不是很足夠,希望村民在旱季都有井水做後備。」此外,通往碼頭附近的公廁的小徑就在這棵樹和水井之間,這條路也正在坍塌,維修道路是當務之急。因此,村民聯合22世紀協基學堂基金啟動了「蒲台島拯救古樹古井大行動」,計劃利用秋冬旱季適合動工的日子,邀請大學生和義工前往幫忙,和村民共同建造防波堤,以阻止海水繼續侵蝕古樹下的沙岩和土壤,以拯救古樹和古井。

村民在古樹根部架好支架,即將展開維修計劃。(陳仲明/大紀元)
村民在古樹根部架好支架,即將展開維修計劃。(陳仲明/大紀元)

古樹旁的百年歷史的古井,是村民重要的水資源。(陳仲明/大紀元)
古樹旁的百年歷史的古井,是村民重要的水資源。(陳仲明/大紀元)

「我們目前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籌款問題,預計這三個月都是要靠我們自己的村民和義工隊去做,這裏也沒有政府的資助,全靠熱心人捐款。」羅成表示,整個項目預計需要造價十多萬港元,希望能得到有心人的資助。

防波堤建造的效果圖,由Team Tombolo成員岑靖茜、黎家臻、林顯峰、余樂思設計。(Team Tombolo提供)
防波堤建造的效果圖,由Team Tombolo成員岑靖茜、黎家臻、林顯峰、余樂思設計。(Team Tombolo提供)

*********

談及短期目標,朱啟華博士提到,團隊正在積極籌劃將在明年舉辦的蒲台島藝術節,希望透過藝術家和學生們的創作及一系列的公眾活動,帶大家進一步認識蒲台島的歷史文化,重新感受小島的力量。也想給更多人了解居民的難處,「有人就有路」,他相信當小島被更多人認識的時候,也會帶來相應的設施改善,例如修建無障礙設施、增加船期等等,期盼可以用藝術文化帶動社區發展,從而令蒲台島散發出更大的活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