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十六日下午在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的中庭上舉行的村校校歌展,一首首久違的校歌樂曲奏起,來自九間不同鄉村學校的校友聚首一堂,唱起塵封已久的校歌,喚起一段段珍貴的回憶。當日前來參與活動的學校校長及校友中,參與人數最多的是來自香港最南端島嶼的蒲苔學校。這所已經停辦近三十三年的學校,為何至今依然凝聚著一班充滿熱忱的校友,背後有著怎樣動人的故事?而隨著藝術文化工作者追尋校歌的過程,又挖掘出這所鄉村學校怎樣的變遷史?

初聽蒲苔學校的校歌,是在蒲苔學校第二任校長張啟勳八十歲的壽宴上,當日的酒席座無虛席,來自廿四屆的校友聚首一堂,熱鬧非凡。「維我蒲苔,漪歟盛哉。濟濟多士,樂育英才。春風時雨,桃李遍栽。楩枬呈秀,次第成材。敦品慎行,器宇宏恢。古今中外,學科備該。精誠團結,金石為開。」張校長與一班舊生們陶醉地唱起校歌,沉醉在過往的回憶中。

蒲苔學校第二任校長張啟勳八十歲的壽宴上,校友們與校長一起唱校歌。(曾蓮/大紀元)
蒲苔學校第二任校長張啟勳八十歲的壽宴上,校友們與校長一起唱校歌。(曾蓮/大紀元)

時隔一個月,在「香村」藝術工作者的伴奏下,抑揚頓挫的歌聲再次響起,這次地點在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的中庭,笑容掛在校長和每一位舊生的臉上,師生之情流露其中。

蒲苔學校校長張啟勳(中)與舊生一起唱校歌。(陳仲明/大紀元)
蒲苔學校校長張啟勳(中)與舊生一起唱校歌。(陳仲明/大紀元)

蒲苔學校校友們在唱校歌。(陳仲明/大紀元)
蒲苔學校校友們在唱校歌。(陳仲明/大紀元)

校歌歌詞古雅 寓意培養英才

蒲苔學校校歌歌譜。(陳仲明/大紀元)
蒲苔學校校歌歌譜。(陳仲明/大紀元)

唱罷校歌,蒲苔學校舊生提出了一個疑問,唱了多年的校歌,其中仍有一個生詞——楩枬,究竟為何意?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梁昭研,在項目中擔任歌詞的翻譯,他解釋,「楩枬」(音「駢煎」)為古書記述的一種南方樹,代表一種良木,意思是成材。張啟勳校長介紹,蒲苔學校的第一任校長李慶康對古文頗有研究,校歌的歌詞由他所創作,用詞古雅,寓意深刻,寄望學生能如歌詞所述,個個成材。

深受學生愛戴的張啟勳校長

蒲苔學校第二任校長張啟勳。(陳仲明/大紀元)
蒲苔學校第二任校長張啟勳。(陳仲明/大紀元)

將二十二年的青春年華獻給蒲苔學校的張啟勳,從普通老師到接任校長職位,教過幾乎所有島上的學生。近日他最開心的事,是在一個月前,在他與家人沒有特別計劃的情況下,舊生們自發為他準備了八十歲壽宴,邀請來自廿四屆的畢業生聚首一堂,原以為只有一百人參與的聚會,最後有二百餘人到場為他祝壽,令他喜出望外。此外,每一年張校長回到蒲台島,都是島上的「明星」,島上人人跟他打招呼,無人不認識他。

張啟勳在校歌展上分享擔任蒲苔學校第二任校長點滴。(陳仲明/大紀元)
張啟勳在校歌展上分享擔任蒲苔學校第二任校長點滴。(陳仲明/大紀元)

深受學生愛戴的張校長,談及教育「秘訣」,提出善待學生是自己堅持的教育理念,以理服人。他表示多年來從未打罵過學生,當面對頑皮、倔強的學生時,他會給學生獨立的思考空間,待到學生平靜下來時再慢慢講道理。

因為蒲台島交通不便,張校長住在島上,與學生朝夕相處,課後一起踢足球,關係如兄弟般融洽。假期還邀請學生來到長洲的家中作客,也常常帶學生去旅行。能持續與學生聯絡與維繫,還有賴於由他在一九六三年創辦的「蒲苔校聯體育會」,最初的校聯是蒲苔學校師生組成的足球隊,以球會友,後來隊友們均已年長,但是那份師生情誼和同窗之情未曾改變。至今的校聯仍保持每月一次聚會,每年的年初六則舉辦團拜晚會,而每年蒲台島天后誕前夕,張校長更會回到蒲台島與學生們團聚。

張校長八十榮壽,學生們為他獻上壽桃與蛋糕。(曾蓮/大紀元)
張校長八十榮壽,學生們為他獻上壽桃與蛋糕。(曾蓮/大紀元)

張啟勳校長創辦的「蒲苔校聯體育會」,每年的年初六均舉辦團拜晚會。(陳仲明/大紀元)
張啟勳校長創辦的「蒲苔校聯體育會」,每年的年初六均舉辦團拜晚會。(陳仲明/大紀元)

文化工作者與蒲台結緣 記錄村校歷史

因合作編撰《蒲台島風物志》而與蒲台島村民結緣的黃競聰博士,是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副執行總監,多年來他持續與村民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也深深被村民之間深厚的感情所打動。黃博士在文化論壇中介紹蒲台島村校的興衰史,最初島上有一所私塾,一九四八年由吳蔭棠先生開辦,後於一九五五年興建蒲苔學校,為政府津貼學校。因學生多為漁民子弟,不少人住在船上,天氣不穩定影響居住,因此上課時間也與外校不同,一般的學校有九十天假期,但蒲苔學校有過百日假期,原因是在端午節後因風向轉變,漁船難以停泊,居於船上的學生必須離開小島,所以蒲苔學校一般在黃曆五月初五前便開始放暑假。由於教師和課室有限,課堂只能採用複式教學方式,即不同年級的學生坐在同一班房學習,一個老師需同時教兩個年級的學生,這也是村校的一個特色。

蒲苔學校教材。(陳仲明/大紀元)
蒲苔學校教材。(陳仲明/大紀元)

蒲苔學校教材。(陳仲明/大紀元)
蒲苔學校教材。(陳仲明/大紀元)

黃博士提到,蒲苔學校的停辦原因主要是漁民上岸,適齡學童銳減,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港英政府推出公屋政策,此後的十多年間,蒲台島上水陸居民紛紛遷離蒲台島,入住港島南區的公共屋邨,到了一九八五年第廿四屆,即最後一屆畢業生只餘下兩人,學校因此被迫停辦。

蒲苔學校位於香港最南端。小圖為蒲苔學校校徽。(陳仲明/大紀元)
蒲苔學校位於香港最南端。小圖為蒲苔學校校徽。(陳仲明/大紀元)

藉著今次的校歌展,黃博士將蒲台島村校的故事與眾人分享,也希望鼓勵更多人將點滴回憶記錄下來,代代相傳。

本次校歌展活動發起人之一的史嘉茵在與校友接觸、錄製校歌的過程中,也感受到蒲台學校師生之間那段歷久彌新的寶貴情誼,過程中也給了她更多信心將這個項目繼續做下去,挖掘更多村校動人的故事。◇

蒲台島。(陳仲明/大紀元)
蒲台島。(陳仲明/大紀元)

蒲台島。(陳仲明/大紀元)
蒲台島。(陳仲明/大紀元)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