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之鼎,影響深遠。一些因鼎而來的成語都相當有份量,如: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鼎力相助、潛圖問鼎。從古至今,還有許多來自於鼎的靈感,名響全球的中菜美食「鼎泰豐」也是其中一個。鼎對中華文化的影響跨越歷史時空,深入人心,是不是「鼎鼎有名」呢?
三足鼎立甚麼功能
「鼎」的本意是甚麼?從「鼎」這個字就能清楚掌握它的原貌。鼎是個貌似實物的象形字,它是古人用來煮肉的大鍋。《說文》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鼎的造型一般是三足兩耳,兩耳是用來穿繩以便移動沉重的鼎的設計,三足承受鼎的重量最是穩重。「三足鼎立」一語,就是由鼎的形狀特性而來的。另外也有比較少的四足方鼎,如商王祖甲祭祀母后的「司母戊鼎」,重達832公斤,是現存最重的鼎,這是祭祀時用來盛裝食物的禮器。
金光閃閃「吉金」青銅
鼎是銅錫合金鑄造的青銅器,造型非常大器,而且新的青銅器金光閃閃就像金子一樣亮眼,因此又有個名稱──「吉金」。人稱鐘鼎文為「金文」,的確反映了鐘鼎的本色。今天我們看到的黑亮或青綠青銅器,不是原始青銅器的本色,而是時間化妝師給化的「老年妝」唷。
鼎之上大多具有富麗大氣的雕飾,彰顯一時一代的文化內涵與特質,凸顯中華上古時代鑄造工藝的科技成就。現代考古發現的中國最早的青銅器,是甘肅東鄉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銅刀,距今約4800年了,與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展開幾乎同步。中華文化中的青銅器時代,跨度約三千年。在商代中晚期,以族徽和親屬曰名(如「司母戊鼎」就是此中代表)組成的銘文開始出現,青銅文化步入繁榮期,到了西周發展到鼎盛的巔峰。
古代指銅、錫和鉛的合金為「金」或「吉金」,也就是青銅。青銅這種合金提高了純銅的硬度並且降低了熔點,使其容易鑄造。中國最早的鍛造工藝著作《考工記》記載了冶煉青銅器時有六種合金的比例,稱為「金有六齊」,運用不同的合金比例,可以製造不同用途的青銅器:
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
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
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
參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
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
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例如,鑄造鐘鼎,那採用的銅錫比例就是五比一,鑄造戈戟武器時,比例就是三比一。「金有六齊」,傳達了商周時代青銅器冶鑄技術的豐富經驗和成熟的水準。青銅所造器具以祭祀禮器、食器和軍事用途的武器為主,如實反映了那時代生民的生活重心──「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
列鼎而食
鼎作為食器,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使用的,或許我們可以笑稱為鼎的「煮權」,對應鼎的「主權」象徵地位。
在古代只有貴族或身居要職的人,才能使用鼎這種烹飪大器。到了西周晚期,以鼎煮肉、以簋(音同軌)盛黍稷稻粱等主食的食器組合,成了身份的象徵。大鼎可以煮一隻犧牲,稱為「鑊鼎」。大鼎和數個小鼎配成套,一鼎一鍋一味,成套的鼎排排站,樣式相同,大小相次。這樣「列鼎而食」,像不像高級自助餐美食的陣容?怎不讓人食指大動。
「列鼎而食」反映貴族生活的豪華闊氣,典出於孔門72弟子之一的子路。子路雖然個性勇武剛猛,然而奉養父母則非常細膩體貼。雙親在他不遠遊,當他顯達時,跟隨的從車百乘,俸祿很多,列鼎而食。然而這時的子路卻傷心地對孔子說,好想要再食藜藿粗食,走百里路為雙親背回好吃的米,卻不可復得了!(見《孔子家語》)
如今的美食中也有以「鼎」命名的,如「鼎邊趖」(鼎邊挫)就是台灣最有人氣的基隆廟口美食小吃之一,比起周朝的「列鼎而食」,兩者用的鼎煮食,只是鼎的形制精簡不同了,排場大小也不一樣了。美味倒是各有擅場。
九鼎之重與問鼎之德
夏商周三代的國器,象徵國家的主權的國寶,就是青銅鑄造的「九鼎」。
一口青銅鑄造的鼎,往往上百公斤是常見的,然而鼎的精神之重,絕對超過它的實體的重量。大家可能聽說過「問鼎中原」,這連結一個歷史故事,其背後反映了鼎代表的「主權」之重。這個典故起源於夏朝的開國天子夏禹。
夏禹之時,天下分為九州。夏禹從九州集得了足量的「金」(銅),在荊山下鑄造了「九鼎」,以之承受天賜的德澤。從而鼎從給食的身份轉為上天賜福的表徵。「九鼎」實際上是受到上天的加持的,因為有德斯有鼎,所以能量極為強大。《論衡·儒增》說「九鼎之來,德盛之瑞」,就是這個反映。當時九鼎鑄成之後,一些山林川澤中的螭魅魍魎等等邪魔鬼怪幽靈都抵擋不住,因此不敢現身。(《說文》說:「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魍魎,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
從夏禹以來,「九鼎」成了國之重寶,傳國重器,所以九鼎藏在宗廟,一般人見不到,連諸侯國的王都不讓見的。擁有九鼎才能宣示握有一國的主權,春秋戰國時代的王侯都知道,史上那位「不鳴則已一飛沖天」的楚莊王是最早「問鼎」之人。
《史記》、《春秋左傳》記載魯宣公三年,即周定王元年,楚莊王攻打了邊疆外患的陸渾戎族(允戎的別支),之後到了雒京,陳兵在王畿,向周王展示威武的軍力。周定王令大夫王孫滿慰勞他。楚莊王藉機問起:「大家都知道鼎是國之重寶,但是很少人見過,鼎到底有多大?有多重呢?」楚莊王問鼎,透露他想要逐鹿中原的野心。
王孫滿回答他說:「重在德不在鼎!」一來告訴對方鼎所典藏的內涵,同時也要消去他的非分之想。
野心勃勃的楚莊王,並沒有理會這話的意思,他說:「我們楚國強盛,軍容盛大,從一些鉤子上折下來的『金』就足以鑄造九鼎了,你阻止不了我也!」
王孫滿慎重敬告他:「夏朝興盛時,鑄造了九鼎,使得人民能識正邪,能辨別正統與邪亂。夏桀之德昏蔽,鼎易主到商朝宗廟,載著天賜的國祚六百年;商朝末年紂王暴虐,鼎易主到周室。這其間,繼承的王朝道德興盛或是衰微,雖然不容易稱量,其實是最重要。一些犯法作亂的邪佞之輩,表面雖然勢強力大,其實是微弱失重的。王朝的天祚,有天定,周成王定鼎於雒邑,問卜將傳世三十代,得國祚七百年(*按《律歷誌》云:周三十六王八百六十七年。過卜數也。),這是天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還輪不到別人來問呀。」
楚王這時才罷了問鼎之心,回楚地去了。
九鼎是國家的重寶,象徵國家的法統,國家的主權。所以「一言九鼎」也就表示了所說之話的份量之重。
後來戰國之末,秦國大興,秦師到了周王畿去求九鼎,令周王擔心害怕。世局大亂,在周顯王時九鼎沉入泗水彭城之下。王權化身的「九鼎」隨著東周的衰落,失落於河中,走入了歷史,留下神秘的史話。根據史籍記載,秦始皇和漢文帝都曾在泗水設法打撈過九鼎未得。山東一帶出土的漢朝墓室畫像中,有不少「撈鼎圖」石刻,復活了史話。傳說周鼎雖然曾經出水,但是飛龍咬斷了撈鼎的繩索,鼎得而復失,此後,九鼎也就失蹤絕跡了。可能是人間真誠的信仰離神界越來越遠,所以九鼎就不留人間了。
另外,「毛公鼎」也是鼎鼎有名的,鼎內500字銘文是史上最長的銘文,也留下了一段歷史。毛公鼎銘文中記載了鑄鼎的主人毛公受宣王委任輔政的誥命,成了珍貴的文獻,也是鐘鼎銘文填補歷史空白的代表作。
青銅器之鼎能跨越漫長的歷史時空,乃是「鼎鼎有名」文物吉金。不管是鑄鼎的物質文明,或是藏鼎中的精神文明,都展露中華文化的璀璨之光。#
──點閱【璀璨中華文化】系列──
------------------
【噤聲時代,更需要真相】
一起守住心中最後的光:https://bit.ly/3t45Qni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