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文學藝術領域,要想評選出個名次或是第一人,都是極為困難的事情。比如元曲四大家的甄選,在歷史上就爭議頗多。不過對於誰是元曲作家中的魁首,大抵無異議,此人正是譽滿天下的關漢卿。
元代《錄鬼簿》的輓詞中稱他:「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簡言之,就是雜劇第一的意思。民國時期,學術大師王國維也在《宋元戲曲史》中說:「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
關漢卿的元曲作品,不僅在同時代備受推崇,歷經五百多年的時間考驗後依然熠熠閃光。他是元代最傑出的曲壇風流才子,一生創作雜劇六十多種,幾乎佔據整個元代十分之一;他的七十多首散曲,無論從數量還是藝術成就方面,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更難得的是,他集編劇、導演、演員等多重才華於一身,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頂級藝術家。
謎一樣的生平
這位藝術大師,在元代百年歷史上堪稱第一人,然而史料記載的其生平事蹟,不僅簡略,還多有出入,讓他成了「話題名人」。比如關漢卿,只知其字,不知其名;他的籍貫,有大都(北京)、祁州(河北安國縣)、解州(山西解縣)等說法;還有他的生卒年,是否是金朝遺民,又卒於何時?隨便摘出某一點,都是需要學者們多方考證卻又爭論不休的話題。
比較通行的說法是,關漢卿,號已齋(一作一齋),金末元初人。出身醫戶,可能在金朝供職於太醫院,金亡不仕。行醫是關漢卿的本職工作,而創作元曲只是他的愛好或是維持生計的一條出路。其實,他的性格中有種玩世放浪的詼諧,以及疏野不羈的灑脫,似乎就是為藝術而生的。元末學者熊夢祥就形容關漢卿:「生性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藴藉風流,為一時之冠。」
他早年生活在繁華的大都,進行戲劇創作,成為「玉京書會」的領袖人物。他和知名曲家王和卿、楊顯之、費君祥相交,常常在一處推敲劇本,品評作品。他也和民間藝人結下深厚情誼,比如當時最著名的女藝人朱簾秀。關漢卿為她寫下套曲《一枝花‧贈朱簾秀》,以「富貴似侯家紫帳,風流如謝府紅蓮」等詞藻華美的句子,盛讚其美豔與才藝。
還有一些史料提到,關漢卿才華橫溢,卻命運坎坷,懷才不遇,於是擯棄仕途,粉墨登場,在嘲風弄月的詞曲、雜劇中走過笑傲塵世、不屈不撓的一生。《祁州志》中記載關漢卿的一樁異事,說他因高才博學而艱於遇,於是取材《會真記》而作《西廂記》,抒發內心憤懣——這又引出《西廂記》作者之爭的懸案。
然而,劇作還沒脫稿,關漢卿就去世了。由於生前心願未了,他的棺木常常傳出幽咽的哭泣聲。生前醉心創作,身後亦不忘其志,關漢卿對元曲傾注了無限心血,方能成為當仁不讓的元曲行家之首。
自傳式的散曲代表作
或許歷代評論家、學者的表述,尚不能塑造出一個鮮活生動的關漢卿形象。他最著名的一支散曲,幾乎可作為本人的自畫像,這就是套曲《一枝花‧不伏老》,以誇張、老辣的調侃式筆調,描述自己流連勾欄、攀花折柳的浪子生活,實則展現作者作為書會才人的百般才藝。結尾一段最為精彩:
「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會圍棋、會蹴鞠、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咽作、會吟詩、會雙陸。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天哪!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這大概是最具「曲味兒」的歌辭了,這裏沒有張養浩式的憂國情懷,也沒有馬致遠那樣的詩詞意境,它將市井語言的生命力、鋪陳筆法的充沛氣勢發揮到極致,創造出自由活潑而且率意灑脫的風格,盡現作者以苦為樂、百折不撓的桀驁,以及汪洋恣肆、一氣貫而下的豪情。
這段唱辭從起句便給人強勢的精神力量。「銅豌豆」本是元人對狎客的一種稱呼,關漢卿用以自比,其實代表了那些書會中聲名不顯、混跡青樓、為生計奔波的落魄文人,就像那奉旨填詞、淺斟低唱的詞人柳永。作者用五個形容豆類的詞彙做襯字,賦予銅豌豆倔強不屈、特立獨行的品行。同時,他在曲中詼諧地自嘲、自勵,表達了熱衷雜劇藝術的堅定信念。
第二句更是不凡,因襯字的加入創造了元曲中字數最長的句子。它和首句一起,緊密鋪排十個三字詞,讀來鏗鏘有力,極具緊張急促感,體現出作者不為世俗所容的焦躁與憤慨;它們嵌入長句,形式上錯落有致,抑揚頓挫,洋溢著搖曳生動之趣味,更有一種奔流無際、蕩氣迴腸的氣氛。
接下來,作者用兩大段排比文字,全方位展現自己的藝術品位和各項才藝。他玩的月、飲的酒、賞的花、結交的美人,或風雅或名貴,這從側面反映了作者對藝術的完美追求。他擅長吹拉彈唱、吟詩作賦,還有圍棋、蹴鞠等十八般才藝,無所不精,既是風月場的高手,更是編寫戲曲的大家。
最後,作者繼續運用排比、對仗等手法,表達了只有死亡才能讓他放棄煙花路、即停止創作的決心。語言誇張老辣,表達了平民戲劇家為藝術創作九死不悔的氣概。當時的文人,或者屈尊求仕、或者遁隱山林,而關漢卿卻走了有別於傳統文人的另類藝術道路,並以書會才人的身份為傲,同時用一種嬉笑怒罵、及時行樂的態度認真生活。
在那個年代,關漢卿也是一個失意人,但他不甘沉寂,在元曲中找到了馳騁才情的天地,但這種努力註定是草根的,名不見經傳的。熱情奔放的文字背後,卻有著關漢卿在精神道路上踽踽獨行的孤獨和悲涼。因而這支曲子是歡樂的,也是悲壯的;是高昂的,也是感嘆的;是及時行樂的,也是憤世嫉俗的。這是關漢卿的本色寫作,寫出了元曲的特質,也寫出了一代之風尚。
(未完,下周三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