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痛苦的方法是了解自己真實的情緒,不要總是讓負面情緒佔上風。
我父親是一個非常喜歡以施恩者自居的人,簡直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他經常把「能在這麼棒的家庭裏長大,你這傢伙還真幸運」之類的話掛在嘴上,並禁止我對自己的人生有任何不幸的感覺。
這使得我與他人相處時,總是會先入為主地認為自己已經夠幸福了,但真正的我並非時時刻刻都這麼覺得,這讓我非常鬱悶。雖然真實的情緒如此,但表面所展現出來的情緒,卻是愉悅和幸福的。
想克服這種痛苦,就要無所畏懼地面對自己實然的情感。但很多人正是因為恐懼,才把真正的情緒深藏在心底。「無所畏懼」無疑是件知易行難的事。
儘管如此,我仍希望這些自我價值感低落或受焦慮所苦的人,試著思考一下:自己現在「意識到」的情緒,和實際上「感受到」的是否矛盾?如果沒有,那自己又為何苦惱?
對我來說,「無所畏懼」意味著「不論父親如何看待我,都不害怕」。
第一步,了解自己真實的情緒。
第二步,儘量不要用應然的情感來粉飾——明明很痛苦,就不要表現得很開朗。
第三步,則是要相信自己。
當然,要做到並不容易,因為一直以來,我們所相信的都是那個否定實然自我的「老闆」。
正確來說,因為害怕那個否定實然自我的「老闆」,並對它宣誓效忠的緣故,才使得我們無法信任自己。為此,我們必須「叛變」;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一輩子都會陷在自我懷疑裏。
雖然我把「相信自己」當成第三步,但事實上,相信自己的同時,除了能了解自己實然的情感,也不會再對自己偽裝。相信自己的人,不會為了迎合(情緒不成熟的)他人強加在我們身上的應然,而讓實然的自己成為犧牲品。
另外,無法相信自己的人,會卑躬屈膝地迎合上位者,並用相同的態度對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無視他人真實的樣貌,強迫他們扮演應有的樣子。優秀的領導者能幫助部屬活出自我,而不是強迫他們變成應該成為的人。換句話說,硬是要部屬扭曲個性、偽裝自我的領導者,其實是個情緒不成熟的人。
為豐富心靈 你該知道的事
剛剛提到,無法相信自己、情緒不成熟的人,會將應然的樣貌強加在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但這裏的「應然」到底是指甚麼?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些人多半會希望(強迫)別人成為「符合我的喜好、為了我自己方便」的樣子—你只要變成我想要的人就好,至於你本來是甚麼模樣,我不在乎。
「為了我自己方便」的樣子又是指甚麼呢?這裏指的其實是「便於確認我自己的存在」。
這樣的人內心多半是很不安的,他們沒有活著的真實感,也因此無法確認自我是否存在。越是這樣的人,越有「想確認『我』真的存在」「想知道活著的感覺」「想擁有個性」等慾求,而這些慾望的內容其實都是一樣的。上位者只是想透過下位者來確立自我;父母以施恩者的模樣面對孩子,同樣也是想藉著孩子來確認自己存在。
苦於不安或焦慮的你必須理解:如果應然的你似乎和真正的自己有所落差,那是你周圍(缺乏自我)的人為了自己方便,所以塑造出一個形象,並強加在你身上所導致的。假設父母抱著這種不健康的心態,又怎麼可能養育出內心豐盛的孩子?
為了應然的樣貌而犧牲真實的自己,意味著你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是周圍那些情緒不成熟大人的犧牲品。你正在做的,就是寧可相信那些情緒不成熟的大人,卻不願相信自己。姑且不論最後是否真的能信任自己,首先都得從「要相信自己」這個想法開始,下定決心,丟掉那個「做給別人看的自己」。
接著是第四步:一旦了解內在真實的情感,就將自己交給它。
討厭就是討厭,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明明無法接受,卻想要消除這種心情,所以才會陷入焦慮和不安。
討厭,就大方承認討厭。有些人認為,直接表現出好惡,會讓人無法融入社會生活。沒錯,這種問題的確存在,但我們現在討論的對象,是苦於焦慮不安的人。
心理方面自然也一樣。感冒時,有相應的治療與調養方式;心理生病時,也應該採用專屬的療癒方法。
坦率接納自己本來的面貌
剛剛寫的這些,看起來雖然很像是耍賴的藉口,不過討厭的事就儘管討厭,不喜歡的事就不要喜歡,不中意的人不用努力去接受他,不開心的時候請盡情不開心。比任何事都重要的,就是了解真正的自己、專心面對實然的自我。
就精神上的成長來說,成人與孩童所需要的不一樣。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的人,他的情緒年齡往往比生理和社會年齡低得多,所以不要期待他能做出與(生物上)同齡者相彷的事,幫助他真正變得成熟才是更重要的。
本文摘自:《穩:學會接住自己,為不安人生解套的4堂課 (電子書) 「安らぎ」と「焦り」の心理 楽しく大らかな人生の方法》,究竟提供。◇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