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敬業精神的人,不論從事哪個行業,不論遇到任何職場上的起伏,都會甘之如貽,就算是不起眼的工作也能從中悟到不平凡的人生智慧。

中華傳統文化裏的敬業精神包含甚麼內涵呢?來看看這個故事。

明沈周畫韓愈畫記卷,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明沈周畫韓愈畫記卷,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在距離今天一千二百年以前的唐朝,一個泥水匠告訴當時的大文學家韓愈一個道理:「我做這件勞務,得到的報酬雖少,卻感到問心無愧。如果明知自己做不到,還要勉強去爭奪自己不該獲得的東西,富貴就很難守得住,功勞小而圖謀享受,是不能長久的。」

韓愈,清故宮南熏殿舊藏歷代聖賢畫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韓愈,清故宮南熏殿舊藏歷代聖賢畫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這段驚人之語出自滿身泥漿,卻不因髒污而感到卑微的泥水匠,讓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甚為佩服,市井小民中竟出此高人,因此特別為他寫下一篇小傳予以記錄。這就是《古文觀止》裏的故事:〈圬者王承福傳〉。

退役兵不求官職寧願自食其力

泥水匠名叫王承福,他自述曾於安史之亂中拿著弓箭平亂十三年,本來有資格獲得官位,追求更上一層的名利與地位。不過,他卻選擇棄官位回鄉,尋求一個令自己能夠心安理得的謀生職業,而不是坐享其成圖謀官場富貴。這種想要自食其力的情操,已經顯現出他不凡的品格了。

等到他回到家鄉,想重新回歸務農生活時,世代耕種的農田卻沒了,於是他當上一名泥水匠,就這樣度過了三十幾年的簡樸生活。因為一個人的生活開銷很少,他便將多餘的工錢拿去救濟貧困人家,自己不求豐衣足食只要溫飽即可。

選擇力所能及的工作 用心付出

他與韓愈分享「無慾無求、只求盡本份」的人生觀,說:

「稻子要耕種才能收成,布匹要養蠶紡織才能製成,所有物資都需要各種人力來配合才能達成,完善各項人們的生活所需。不過,沒有任何人可以獨立完成所有任務,一定要靠分工合作。」

「就像君王負責治理國家,肩負社會安定的任務,而百官則是負責推行百姓教化。工作有輕重,責任有大小,就看擔任甚麼職務去發揮價值、造福別人。」

「如果不願意付出,不論勞動或勞心的工作,必會遭天罰。所以我一天也不敢偷懶懈怠,丟下泥鏟去玩樂。對我來說,塗泥漿是個我能夠駕輕就熟的工作,雖然辛苦但不費腦筋,我能勝任愉快,每天就能過得心安理得、無愧於天地。」

「需要勞力的事,只要努力不怕吃苦就能達成,而勞心的事即使獲得較高的報酬,對我來說卻很勉強。」

見證富貴如浮雲 樂天知命

雖然從事一份平凡的基層勞動工作,王承福在職場上卻看盡人生百態,更令他樂觀自得,不嫉妒也不羡慕富貴人家,他說:

「這些年來,我常常去各種富貴人家工作。有的只去過一次,偶而經過時,發現那戶人家已成廢墟;有的是去過兩、三次,再經過時一看,也變成廢墟了。一問旁邊的鄰居,對方經常回答:『因犯罪被判刑死了』、『當家的死了,子孫守不住產業』、『主人死了,家產被充公了』等等。」

「這些事不就是在說明,如果獲得不符合自己應得的福報,都不會長久嗎?強用心思去求出人頭地卻能力不足,或是冒充有才幹,不願付出而享有,就會遭上天懲罰。」

「心裏只想謀求利益,卻沒想過超出自己的能耐,富貴能守得住嗎?沒有功勞,卻憑空得到過多承受不起的富貴,能心安理得嗎?雖然大部份人都喜歡富貴、討厭貧賤,但是能符合自己應得的福份才是長久的。」

「所以我一直沒有成家,因為自己的能力小,無法供養一家大小所需,我的能力養活自己綽綽有餘,但是若要養一個家就很吃力了。」

大文學家的感歎:平凡中見智慧

韓愈聽完王承福的分享以後,剛開始有點疑惑,為何一個人可以活得這麼無慾無求呢?不過仔細想想卻轉為讚歎!他寫道:

「我想,他應該就是古人所說的『獨善其身』的人吧。雖然,我對他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供養一個家庭的做法有點不贊同,但是比起那些總是算計自己得失而貪求富貴、只追求滿足自己的權勢地位的人來說,他簡直就是個賢人呢!」

「他的話有我可以引以為戒地方,所以我寫了這篇小傳,用以警惕自己。」

「誠實面對自己」的敬業精神

王承福的工作態度和樂天知命,在千年以後的今天,仍然發人深省,非常受用。因為,「付出多少,得到多少」才能長久的道理,逐漸不再被人們相信。反而是,得到的比自己付出的多,才會被稱為聰明人呢!

在職場上追逐利益、執著功名或權勢,已經被很多人視為理所當然的職場目標,斤斤計較自己的得失和報酬。

有人堅持自己應該得到多少報酬,卻不問自己能貢獻多少,也有人因為薪資低於預期而感到被羞辱並憤憤不平。不想吃苦變成普遍的求職心態,「錢多、事少、離家近」已經成為許多職場新鮮人的求職標準。

王承福的敬業人生觀,是一種誠實面對自己能力和天命的寫照—只管做好自己眼前的工作,而不去強求名不符實的過多報酬或名聲,寧願少得,也不願意強取豪奪而掉入利益的陷阱,這樣才能不受名利所累、活得安然自在。◇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