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勞碌,晚上的時間才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夜深人靜時,您喜歡做些甚麼呢?是聽一支輕音樂,讀一本古典名著,還是為家人做一些手工,增添生活的樂趣呢?在唐朝的某一個深夜,一個穿著僧袍的詩人,選擇做了這樣一件小事,不僅創作出一首名詩,還成就了一段千古流傳的佳話呢!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這位詩僧興之所至,騎著一頭毛驢,外出拜訪一位幽居世外的朋友。朋友的居所太過僻靜,附近都沒有人家,詩人一路走來,只見到沿路叢生的荒草。月光下,他輕輕敲門,聲音驚動了樹梢上早已酣睡的倦鳥。

但是友人不在家,詩人只好默默離開。在回家的路上,他走過小橋,見到兩邊田野景色迥異,色彩斑斕;路過山石,又見到雲氣隨風浮動,一片迷濛。他心中默默對朋友許願:我只是暫時離開,以後還會再來與你相會。

盛唐過後,雄渾昂揚的詩歌氣象有所減弱,一批崇尚清新奇僻詩風的詩人出現了,這位「詩僧」就是這類詩人的代表。他就是賈島,以下就是他的代表作《題李凝幽居》: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從題目可以得知,這首詩主要描寫了詩人賈島尋訪隱者李凝,因為訪而不遇,詩人面對友人的居所有感而發,把生活中的尋常小事化為雋永的詩歌。

首聯「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是詩人初至李凝的「幽居」見到的景象。李凝是個遁世獨居的隱士,他住的地方一定是偏僻幽深、人跡罕至的。所以一路走來,詩人看不到鄰舍。他走的路,也是野草蔓蔓的小徑,通向的地方是荒蕪的小園,也就是那所幽居了。短短兩句,詩人不僅描寫了居所,還把隱者簡約樸素的品性襯托出來了。

接下來,是詩人訪友的行動。「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柔和清冷的月光下,萬籟俱寂,飛鳥也在池塘邊的樹梢上安睡了,一身僧衣的詩人卻敲響了李凝的家門。按照常理說,詩人很難在晚上看到樹上的宿鳥,但是他的敲門聲打破了寧靜,以至於把鳥兒都驚醒了。牠們或者在樹上一陣躁動,或者繞樹枝飛舞片刻,又回到巢中。當然,這些動作也驚動了詩人,所以他抓住這稍縱即逝的情景,寫下傳神的一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宿鳥驚飛是由靜到動,僧敲房門後等待應答,是由動到靜。兩者一動一靜的變化,暗藏著因果聯繫;動與靜相映成趣,兩者結合又充份烘托出環境之幽靜。因而,這一聯成為整首詩最富詩情畫意的部份,也是歷代廣為傳誦的名句。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詩人期待的朋友並沒有出現,只能原路返回。在歸途中,詩人沒有了訪友這件心事,也就能夠專注於欣賞沿途的風景。他跨過小橋,才發現田野的景色從這裏分隔出完全不同的景色;微風拂過,雲氣浮動,彷彿山石也隨之移動。古人認為,雲觸石而生,所以石又名「雲根」。

這一聯詩人用新奇的筆法描寫日常的風景:橋兩邊的風景不同,卻好像是橋有意為之;石本來不會動,詩人偏要說它彷彿隨著漂浮的雲氣而移動,果然是詩心獨運,別具妙趣。

寫景之後,詩歌在尾聲部份進入抒情部份。修佛的詩人,見到友人這麼靜謐幽雅的居所,又在夜晚欣賞到了不一般的風景,心中油然生出對隱逸生活的嚮往之情。如果不是有一顆寧靜致遠的心,怎麼會選擇這樣一座世外桃源獨居呢?於是他默默地許諾:「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雖然沒有見到朋友而離去,但對詩人來說,這只是暫時的。在未來某一天,詩人一定會再次拜訪,和朋友一同歸隱,共享這一片悠然閒適的天地。

詩人背後的故事

詩歌賞析完了,但是故事還沒有結束喔!根據《鑑誡錄》記載,詩人賈島那天騎著毛驢,造訪李凝的幽居,回來時邊走邊作起詩來。但是他對這首詩的第二聯並不滿意,一開始他吟的是「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是仔細品味又感覺韻味不夠,想改成「敲」字。那麼敲字好不好呢,賈島也拿不定主意。他索性任由毛驢隨意前行,自己則在驢背上一會做推的動作,一會做敲的動作,口中還喃喃自語,苦思冥想到底該選用哪個字。

如果是推門,幽靜的意思有了,但畢竟是拜訪友人,這個動作會不會不太禮貌?如果是敲門,又顯得有些浮躁,打破了大自然的寂靜,這真是難壞了賈島。就這樣一路走著,經過的行人看到賈島類似瘋癲的樣子,都驚呆了,賈島卻依然沉浸自己的精神世界中。

誰知,他的毛驢走著走著,竟然闖進了一個儀仗隊,驚動了隊中騎馬的官員。賈島也被護衛們押到官員面前受審。這才知道,賈島衝撞的竟然是當時任京兆尹的文豪韓愈!賈島據實以告:「我偶然吟得一聯詩,有一個字遲遲定不下來,這才神遊天外,不小心冒犯了大人。」韓愈一聽,立刻來了興致,就問賈島是甚麼詩。韓愈立馬沉思良久,才緩緩說道:「作敲字佳矣。」

韓愈仔細思索賈島的詩,認為「敲」字更佳。圖為《至聖先賢半身像.韓愈》,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韓愈仔細思索賈島的詩,認為「敲」字更佳。圖為《至聖先賢半身像.韓愈》,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於是,這首詩就這麼定了下來。而「推敲」二字,從此成為漢語中一個新的詞彙,表示作文章或者做事時,反覆琢磨、斟酌的認真態度。

韓愈很欣賞賈島的才華,兩人攬轡並騎,一路上說說笑笑。韓愈不以門第高低為念,把賈島請到自己的府衙,和他一連幾天討論詩道,將其視為知己。他還給賈島題了一首詩,令他聞名海內,「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風雲頓覺閑。天恐文章聲斷絕,再生賈島向人間。」大意是說,賈島是能夠繼承詩人孟郊,在世上繼續作出錦繡詩篇的大才子。到了宋代,蘇軾也把他和孟郊並提,稱他們的詩風是「郊寒島瘦」,可見賈島對後世的影響力。

通過「推敲」這個小故事,我們可以看出賈島作詩有一股韌性,不作出完美的詩句絕不放棄,這倒有點像杜甫的「語不驚人死不休」了。而這種作詩態度,也影響了一大批文人,形成了「苦吟詩人」的流派。

賈島曾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雖是誇張說法,卻也表現出苦吟派詩人的特質。他們作詩精於雕琢,在字詞的選用上很下功夫,也就是「鍊字」,因而往往能寫出別出心裁的奇句。但是因為有個「苦」字,也就說明這類詩人大多經歷坎坷,作的詩歌也多了幾分淒苦、清冷的情緒。比如賈島,他早年家境貧寒,迫於生計只好出家為僧。但是賈島生性酷愛作詩,苦吟不輟,這才有了他和韓愈「推敲」詩句的佳話。

在結識韓愈後,或許受到他的鼓勵,賈島很快還俗了,試著走上科舉求仕之路。然而他屢試不第,只做過一些地方上的小官。雖然離開了佛門,賈島卻是個不流於世俗的高士,一生所愛結交者,都是塵外之人。或許他的人生軌跡也像這首詩的結尾一樣:「暫去還來此。」他的心仍然嚮往著佛門,只打算暫時投身紅塵,最終還是會回來,做一名詩僧。

賈島憑藉自身苦吟的經歷,成為刻苦作詩的典範,更為漢語文化創造出一個意蘊深厚的詞彙。這樣的賈島,在群星璀璨的唐朝,足以躋身唐詩名家之列了。◇

元‧黃公望 作《傲僧巨然谿山暖翠圖卷》(公有領域)
元‧黃公望 作《傲僧巨然谿山暖翠圖卷》(公有領域)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