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一切已成定局:你已被心儀的學校錄取,即將攻讀學位,你也做好了準備去迎接前程似錦的職業生涯。但是,如果成為一名高中資優生對你來說已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那麼大學的壓力可能超過你的承受能力。
根據以往的統計數據,在攻讀學士學位的大學生中,有一部份人可能會在大學第一學年的期末就輟學了。其中部份人是因為預期與現實的差距,有些人是找到了有償工作,有些人是產生了學習倦怠,成了自我壓力思維模式的犧牲品。
澳洲健康與福利研究所(AIHW)曾有統計,每年在16~24歲的澳人中,約1/4的年輕人會出現精神疾病。雖然身處校園,周邊多是同齡人,但是大學生也可能會因為遠離家鄉而感到孤獨。
澳洲醫學學生協會(AMSA)2013年的一份調查發現,和沒有財務壓力的學生相比,處於經濟壓力下的學生精神疾病報告率增加了1倍。該協會報告還發現,約1/3的大學生報告患有焦慮、酗酒或飲食失調。
針對部份大學生面臨的壓力,麥覺理大學(MQ)情感健康中心的研究員和心理諮詢師烏斯瑞奇(Viviana Wuthrich)博士解釋說:「個體差異很大,有些人可以長時間處於高水平的壓力之下,有些人就不行。」
烏斯瑞奇教學生應對壓力,在自己的日程表中留出「宣洩壓力時間」並轉變態度。「問題的關鍵是你要知道自己在何時是承壓極限,然後這個時候就要懂得宣洩壓力。」烏斯瑞奇說,「我們知道掌握平衡至關重要,沒有人可以總是『玩命地幹』,完成那些高壓任務,我們必須有一些時間讓自己放鬆。」
她還表示:「情緒壓力來自於我們給自己的信息。那些(處於壓力下)的學生給自己的信息是,分數至關重要,如果達不到一定分數,就無法繼續學業。但他們需要學會後退一步,認識到生活中還有很多事情比在大學取得優異成績更重要。」
來自悉尼大學的學生諮詢服務負責人倫納(Philomena Renner)博士說,如果資優生不能立即取得良好或優秀分數,他們就會很自責。他解釋說,這部份學生的動機一部份是完美主義,他們會不遺餘力地完成一切,若是沒有實現目標,就會非常沮喪。
倫納說,少量的壓力對學生集中注意力、努力學習會起激發作用。不過,當壓力導致疲勞、疲憊和讓人感到沒有得到回報的時候,壓力就會起到干擾作用。他注意到,很多學業優秀者都非常認真、自我犧牲、有點痴迷。 「他們非得要集中精力,當他們能掌控一切的時候就會感到很欣慰。」倫納說。可是,一旦這些目標沒有實現,那麼這些學生就會感到身心俱疲,失去信心。
事實上,那些態度更輕鬆的學生更能取得成功。倫納說,這些學生在他們決定投入的時間內做到其能力範圍內的最好,如果作業只拿到了通過,他們會把重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他們也許會想,可能我得看看其他人的作業,知道他們為甚麼分數比我高,但這一切幾乎不帶任何感情色彩,不過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倫納建議,幾乎每所大學都為學生提供免費諮詢,「大多數學生都能克服壓力,但那些對自己抱有很高期望的學生,在他們沒有達到這些目標時就會感到更多的抑鬱情緒。」
真正在學業上取得成功的是那些認識到失敗乃人生必要經歷的人。對此,倫納表示:「有時候,失敗並非最糟糕的事情,不要始終給自己設定高目標使自己揹負沉重壓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