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澳開業十多年的蘇廬棚頭茶歇(Solo Balcony),是不少遊客青睞的地方。店主蘇添明是土生土長的大澳人,早年在外打拼,零六年回歸大澳開辦咖啡店,對推廣大澳社區文化也有一番見地,更身體力行做了不少嘗試,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保留大澳漁村美好的一面。


蘇添明從自己的興趣出發探索,把自己喜愛音樂、書籍、咖啡的興趣帶回大澳,精心打造文藝小店,給遊人一個停留歇腳之地。(曾蓮/大紀元)
蘇添明從自己的興趣出發探索,把自己喜愛音樂、書籍、咖啡的興趣帶回大澳,精心打造文藝小店,給遊人一個停留歇腳之地。(曾蓮/大紀元)


文藝小店蘇盧門口。(陳仲明/大紀元)
文藝小店蘇盧門口。(陳仲明/大紀元)


蘇廬棚頭茶歇的壁畫。(曾蓮/大紀元)
蘇廬棚頭茶歇的壁畫。(曾蓮/大紀元)

蘇盧是許多遊客喜歡「打卡」之地,但星期日到訪蘇廬的客人會「摸門釘」,咖啡店逢星期日休息,店主蘇添明認為星期日是家庭日,和家人相聚的時光比賺錢更重要。在外打拼漂泊倦了,他決定回到自己成長的地方,大澳能夠給他真正「家」的味道。


回到大澳居住,讓蘇添明感受到了鄉情。(陳仲明/大紀元)
回到大澳居住,讓蘇添明感受到了鄉情。(陳仲明/大紀元)

街坊日日聚會 大澳鄉情濃

出生在大澳的蘇添明,在大澳讀完小學後便與父母喬遷市區,在市區讀書、工作,九八年金融風暴後到大陸做生意,過著日日奔波勞碌的生活。二零零三年,他開始計劃回港工作,當時有親戚邀請他回大澳開舖,接手爺爺那代的生意,且當時父母身體欠佳,自己的孩子在國內讀書也是一個頭痛的問題,於是他便收拾行囊,攜家帶口回到了大澳。

回到大澳居住,讓蘇添明感受到了鄉情:「在市區住,一兩年搬一個地方,覺得跟左鄰右舍的關係很單薄,旁邊你住了哪一個都不認識。大澳還有鄉郊的感覺,鄉情的感覺。」他笑言在這裏日日都聚會:「這裏日日都聚會,大家在同一個地方,在同一個餐廳、酒樓飲茶,基本上日日都相聚在一起生活。不需要特別約出來飲茶,節日便多叫幾個親戚來。」


大澳具有特色的棚屋、舢舨、舊舖,這些都是大城市沒有的風景。(陳仲明/大紀元)
大澳具有特色的棚屋、舢舨、舊舖,這些都是大城市沒有的風景。(陳仲明/大紀元)


在蘇盧,可以欣賞到古色古香的棚屋,可以觀賞到美麗的大澳漁村風景。(曾蓮/大紀元)
在蘇盧,可以欣賞到古色古香的棚屋,可以觀賞到美麗的大澳漁村風景。(曾蓮/大紀元)

蘇添明眼中的大澳,是香港人的後花園,這裏仍然保留著濃厚的人情味,具有特色的棚屋、舢舨、舊舖,這些都是大城市沒有的風景。他回憶起兒時在大澳度過的中秋節,充滿了懷念:「我小的時候,搖著舢舨,出到河涌,躺在沙灘上看月亮,吃賞月的食品,甚至拿出吉他在舢舨上唱歌。很浪漫、很生活化的回憶。我們一起吃中秋飯,很有家庭核心的。」他豁達地說:「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物質的東西沒有就沒有了,但人情味是要維持的!」


蘇添明認為去年的大澳佳燈會舉辦得非常成功,也讓他找到了童年的感覺。(陳仲明/大紀元)
蘇添明認為去年的大澳佳燈會舉辦得非常成功,也讓他找到了童年的感覺。(陳仲明/大紀元)

蘇添明十分支持「大澳非茂里」所主辦的中秋佳燈會活動,認為去年的燈會舉辦得非常成功,也讓他找到了童年的感覺。去年佳燈會活動中,蘇添明也慷慨借出場地給義工們創作燈籠。


去年佳燈會的活動中,蘇添明慷慨借出場地給義工們進行燈籠的創作。(陳仲明/大紀元)
去年佳燈會的活動中,蘇添明慷慨借出場地給義工們進行燈籠的創作。(陳仲明/大紀元)


去年佳燈會的活動中,蘇添明慷慨借出場地給義工們進行燈籠的創作。(陳仲明/大紀元)
去年佳燈會的活動中,蘇添明慷慨借出場地給義工們進行燈籠的創作。(陳仲明/大紀元)

創辦文化空間 保育大澳傳統舢舨

大澳的傳統行業式微,人口老化,已是不爭的事實。在大澳還能做些甚麼?蘇添明從自己的興趣出發探索,把自己喜愛音樂、書籍、咖啡的興趣帶回大澳,精心打造文藝小店,給遊人一個停留歇腳之地。

點子多多的蘇添明,也希望透過舉辦各類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大澳的特色。他與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於二零一七年成立的大澳文化協會,旨在保育及推廣大澳漁村文化,同時利用自己店舖的便利條件,為成員開會及文化活動提供場地。


蘇添明與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於二零一七年成立的大澳文化協會,旨在保育及推廣大澳漁村文化,舉辦一年一度的大澳文化節。(大澳文化協會Facebook)
蘇添明與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於二零一七年成立的大澳文化協會,旨在保育及推廣大澳漁村文化,舉辦一年一度的大澳文化節。(大澳文化協會Facebook)


剛剛過去的七月,大澳文化協會舉辦了生活環保市集。(大澳文化協會Facebook)
剛剛過去的七月,大澳文化協會舉辦了生活環保市集。(大澳文化協會Facebook)

蘇添明認為,大澳的棚屋、舢舨都非常值得保留,他們也很想申請到更多的資金為大澳文化的保育作出一些貢獻。一年一度的大澳文化節,豐富的文化活動都吸引了很多遊人前來。他們還積極籌備畫展、環保活動等,透過各類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大澳的特色。剛剛過去的七月,他們便舉辦了生活環保市集,展出由大澳本地藝術家用魚骨及沙白製作的藝術品,並有創意環保工作坊供一家大細參與。


威尼斯保留的傳統划船貢多拉(Gondola),為威尼斯的旅遊業增添一分光彩。(曾蓮/大紀元)
威尼斯保留的傳統划船貢多拉(Gondola),為威尼斯的旅遊業增添一分光彩。(曾蓮/大紀元)


威尼斯保留的傳統划船貢多拉(Gondola),為威尼斯的旅遊業增添一分光彩。(曾蓮/大紀元)
威尼斯保留的傳統划船貢多拉(Gondola),為威尼斯的旅遊業增添一分光彩。(曾蓮/大紀元)


蘇添明希望能夠保留大澳獨具特色的木製舢舨。(陳仲明/大紀元)
蘇添明希望能夠保留大澳獨具特色的木製舢舨。(陳仲明/大紀元)

許多人將大澳比喻為港版威尼斯,蘇添明則認為大澳在保留特色文化方面做得還不足,威尼斯能夠保留傳統划船貢多拉(Gondola),為威尼斯的旅遊業增添一分光彩。但是大澳獨具特色的舢舨卻逐漸消失,是非常可惜的。蘇添明和協會成員積極走訪香港各地的船廠,物色是否還有師傅能夠製作傳統的舢舨,也計劃開展相關拍攝、紀錄的工作,希望可以保留這一傳統的交通工具。最近也與三盞燈棚屋及藝術家歐北來香港合作,推出環境劇場《河/岸》,演員會以口述歷史的方式詮釋大澳故事,參加者也有機會參與舢舨體驗。

*********

每當大澳舉辦文化活動,總少不了蘇添明的身影,街坊們親切地叫他「蘇老闆」。他也非常樂意與大家交流,分享大澳的故事,讓大澳的歷史文化給更多人認識。◇


夕陽西下,在大澳搖櫓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翻拍自三盞燈棚屋)
夕陽西下,在大澳搖櫓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翻拍自三盞燈棚屋)


大澳舢舨舊照。(翻拍自三盞燈棚屋)
大澳舢舨舊照。(翻拍自三盞燈棚屋)


在大澳開業十多年的蘇廬棚頭茶歇(Solo Balcony),是不少遊客青睞的地方。(陳仲明/大紀元)
在大澳開業十多年的蘇廬棚頭茶歇(Solo Balcony),是不少遊客青睞的地方。(陳仲明/大紀元)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