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訪大澳三盞燈棚屋,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太太,中氣十足地哼著嘆歌,吸引了筆者的注意力。她是人稱「好媽」的郭亞好,今年八十九歲,育有九名子女,丈夫英年早逝,養育子女的重擔便落到了她的身上。如今兒孫滿堂的她,每年的壽宴都是全家人的大喜日子,兒孫們感恩她為家庭的付出。大姐黃美蓮回憶家庭中經歷的種種,感嘆如今是苦盡甘來,好人有好報,希望母親能繼續安度晚年,笑口常開。


「三盞燈」棚屋設計精緻。(陳仲明/大紀元)
「三盞燈」棚屋設計精緻。(陳仲明/大紀元)
人稱「好媽」的郭亞好(中)仍能中氣十足唱嘆歌。(曾蓮/大紀元)
人稱「好媽」的郭亞好(中)仍能中氣十足唱嘆歌。(曾蓮/大紀元)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一曲嘆歌在大嶼山大澳棚屋唱起,年近九旬的好媽被客人團團圍住,好奇詢問她歌詞的意思,她便耐心解釋,將過往水上人的故事向眾人分享。黃美蓮笑著望向母親說道:「媽媽很會唱歌,她回大澳住最開心了,有那麼多人找她聊天,真希望她一直都可以健健康康。」她又展示母親壽宴的相片,兒孫幾十人濟濟一堂為她賀壽,表演精彩的節目與她同樂。能有今日熱鬧的場景,全靠母親為了養家含辛茹苦的付出與教導。


兒女子孫為郭亞好慶祝八十九歲生日。(受訪者提供)
兒女子孫為郭亞好慶祝八十九歲生日。(受訪者提供)

守寡打數份工養大九子女

五代人都在大澳捕魚的黃生,因患小兒麻痹症而跛腳,妻子郭亞好一直對他不離不棄,不顧旁人的眼光,與他育有九名兒女。天有不測之風雲,丈夫在第九個孩子出世後一年,便患病離開了人世,那時候,最大的兒子仍未成年。家中失了頂樑柱,郭亞好抹乾眼淚,帶著兒女們搬出大澳,遷往九龍灣安置區(臨時房屋區),默默撐起這個家。

黃美蓮回憶,母親在市區的一間食品雜貨店打工,除了買賣外,還會幫人運送石油氣,夜晚便在家中穿膠花,勤勤懇懇,終年無休。那時候的母親才三十來歲,樣貌姣好,身邊不乏追求者。但是母親堅持不改嫁,寧可一人承擔起所有的責任,多年後問起母親,母親說:「如果我跟了別人,整個家就散了!」黃美蓮對母親的堅持感動不已。

失去父親的日子,除了母親辛勤工作外,子女們也很爭氣,學會自己闖出一片天來。大哥做地盤工賺錢;二哥到茶餐廳打工;大姐則半工讀,白天工作,晚上上夜校;四哥繼承父親手藝,搖櫓划水、出海捕魚⋯⋯黃美蓮說:「我們家很團結,大的就照顧小的。」兄弟姊妹都是白手起家,堅強生活下去。


四哥繼承父親手藝,搖櫓划水、出海捕魚。(陳仲明/大紀元)
四哥繼承父親手藝,搖櫓划水、出海捕魚。(陳仲明/大紀元)


四哥與母親郭亞好(右)合照。(陳仲明/大紀元)
四哥與母親郭亞好(右)合照。(陳仲明/大紀元)

教育子女不貪心不怕吃虧

生活再艱難,郭亞好也都不忘教育子女,黃美蓮一直銘記母親曾經對她說過的話:「媽媽回來如何辛苦,都會跟我們說,出去工作,千萬不要貪心,不是你的不要,不要怕吃虧,你怕吃虧你自己就吃虧。」也是因為這句話,她自己在工作中也兢兢業業,樂於助人,不與他人計較。

如今黃美蓮已經退休,在一間咖啡店兼職,她禮貌的態度獲得不少好評,完成了自己所負責的工作,還繼續幫助其他同事,在同事之間的口碑很好,今年還榮獲了「員工之星」獎。一次有一個客人遺漏了貴重物品在店內,她一直等待失主回來。另一次在一個冬日夜晚,一名出家人經過咖啡店,寒風凜凜,出家人衣著單薄,瑟瑟發抖。黃美蓮升起憐憫之心,贈送了一頂針織帽子給他,出家人為了答謝美蓮的好意,便送了一幅金雞報曉的字畫給她。黃美蓮認為,母親是影響她生命最重要的人之一,自己的熱心腸離不開母親的教育。


黃美蓮已經退休,在一間咖啡店做兼職,她禮貌的態度獲得不少好評。(曾蓮/大紀元)
黃美蓮已經退休,在一間咖啡店做兼職,她禮貌的態度獲得不少好評。(曾蓮/大紀元)


黃美蓮一直銘記母親的教誨,在工作中兢兢業業,樂於助人,今年還榮獲員工之星獎。(受訪者提供)
黃美蓮一直銘記母親的教誨,在工作中兢兢業業,樂於助人,今年還榮獲員工之星獎。(受訪者提供)

子女盡孝感恩與回報

三十年前,黃家的八妹曾經參加電視節目「媽媽真的愛您」的故事分享獲得冠軍,於是訂了機票,帶母親去日本旅行。那時候母親已經六十歲,從未出過遠門,日本的旅程是她第一次出埠。

兒女們逐漸長大,如何更好、更公平地照顧年邁的母親?黃家成立了一個自家的「基金會」,每人固定每月存一定的金額進去,當母親需要用錢時便可以從中調撥。除了伙食費外,當母親身體欠佳需要看醫生,母親生日的宴會等等,都可從中調配,也是眾子女的一份孝心。


七妹黃樹蓮回流大澳,與四哥一起裝飾棚屋,創造舒適空間。(陳仲明/大紀元)
七妹黃樹蓮回流大澳,與四哥一起裝飾棚屋,創造舒適空間。(陳仲明/大紀元)


七妹黃樹蓮回流大澳,與四哥一起裝飾棚屋,創造舒適空間。(陳仲明/大紀元)
七妹黃樹蓮回流大澳,與四哥一起裝飾棚屋,創造舒適空間。(陳仲明/大紀元)

許多人到訪大澳,都喜歡在棚屋「三盞燈」處「打卡」,那三盞燈其實也有含義。七妹黃樹蓮從小便學會自力更生,到日本半工讀,回港打拼,後與英籍丈夫移民英國。2015年,她回來大澳探親時,決定留下裝修棚屋,也夢想開一間茶座。「三盞燈」在棚屋邊高高掛起,她解釋:「父親出海捕魚,要靠燈塔引路。而每一盞燈便是我要感恩的人,第一盞燈是父母,他們養育了我;第二盞燈是老師;第三盞燈代表了身邊的人。」她對母親充滿了敬意,也希望創造出舒適的居住空間,讓母親每次回到大澳都有個溫馨的居住環境。

*********

黃家姊妹在母親壽宴上,唱起《終身美麗》改編的歌曲,以感恩母親對家庭的種種付出。黃美蓮動情地說:「我們都很愛惜媽媽,她那麼辛苦把我們養大,珍惜和她在一起的時間,盡我們最大的力量去孝順,也是我們的福氣。」◇


大澳「三盞燈」棚屋的三盞燈各有含義。(陳仲明/大紀元)
大澳「三盞燈」棚屋的三盞燈各有含義。(陳仲明/大紀元)


「三盞燈」棚屋內的燈飾。(陳仲明/大紀元)
「三盞燈」棚屋內的燈飾。(陳仲明/大紀元)


「三盞燈」棚屋俯瞰。(陳仲明/大紀元)
「三盞燈」棚屋俯瞰。(陳仲明/大紀元)


在三盞燈棚屋遙望大涌橋。(陳仲明/大紀元)
在三盞燈棚屋遙望大涌橋。(陳仲明/大紀元)


三盞燈棚屋一景。(陳仲明/大紀元)
三盞燈棚屋一景。(陳仲明/大紀元)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