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對大澳人而言,它不僅僅是端午節慶的一項習俗,更是大澳鄉民酬謝神恩、祈求平安的獨特文化的一部份。歷經百多年傳承的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將大澳社區緊密維繫在一起,是大澳鄉民的重要傳統習俗之一。每逢端午節,鄉民隆重其事、熱心參與之餘,龍舟遊涌更吸引了不少遊客慕名而來,一睹這項令大澳人自豪的文化遺產風采。

楊公侯王、天后、關帝及洪聖爺,是守護大澳的四位主神,保佑海陸居民平安、風調雨順。傳統漁民村落聚落的大澳雖以雜姓為主,但鄉民間的情誼深厚,人情味濃。端午節期間,大澳三個傳統漁業行會(扒艇行、合心堂、鮮魚行)成員均會聚首一堂,合力舉辦擁有百多年歷史的龍舟遊涌活動,以感謝神恩,為百姓祈求平安。

對於大澳水上人來說,「遊涌」是一項重要的祭祀儀式,載着護佑大澳的眾神巡遊各水道,並沿途為水中的幽魂「化衣」(焚燒金銀衣紙),保佑水陸居民平安。

然而隨著老一輩的漁民逝世,這一傳統漸漸沒落,幸而在2011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非遺),大澳的龍舟遊涌聲名大噪,獲得社會的重視,慕名而來參觀的遊客大增。對鄉民而言是莫大的鼓舞,至於如何配合傳承,也是大澳鄉民及各熱心的團體共同努力的方向。

龍舟遊涌前,在楊侯古廟進行採青儀式。(陳仲明/大紀元)
龍舟遊涌前,在楊侯古廟進行採青儀式。(陳仲明/大紀元)

神艇由龍舟牽引,經過大涌橋。(陳仲明/大紀元)
神艇由龍舟牽引,經過大涌橋。(陳仲明/大紀元)

龍舟在水道上巡遊。(陳仲明/大紀元)
龍舟在水道上巡遊。(陳仲明/大紀元)

神艇用來接載神像到行會的「龍躉」暫時安放祭祀。(陳仲明/大紀元)
神艇用來接載神像到行會的「龍躉」暫時安放祭祀。(陳仲明/大紀元)

龍舟遊涌時經過楊侯古廟。(陳仲明/大紀元)
龍舟遊涌時經過楊侯古廟。(陳仲明/大紀元)

樊森記: 大澳人對遊涌感驕傲

大澳傳統龍舟協會主席樊森記。(陳仲明/大紀元)
大澳傳統龍舟協會主席樊森記。(陳仲明/大紀元)

大澳傳統龍舟協會主席、扒艇行負責人樊森記很重視遊涌這個傳統,與不少大澳鄉民一樣,對大澳遊涌能夠列入非遺名單感到很驕傲。「大澳有一個傳統,那個傳統就是遊涌,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他表示,大澳遊涌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百多年來都是在五月初五當天舉行遊涌,遊涌的意思就是沿著水道一路燒衣,驅散遊魂野鬼,之後「遊神」祈求保佑水陸居民的平安。

對於遊涌列入非遺名單後,吸引了很多遊客來大澳,又多了年輕人參與,樊森記認為這是好事,年青一代的參與很重要,有承傳人才有延續。他又感言,「現在年輕人對這些文化的認識一年比一年多,他們學會了珍惜。」

老當益壯 「80後」 溫先生熱心參與

大澳傳統龍舟協會書記溫亞福。(陳仲明/大紀元)
大澳傳統龍舟協會書記溫亞福。(陳仲明/大紀元)

精神奕奕的溫亞福是大澳傳統龍舟協會書記,一見面就和記者談笑風生,戲稱自己是「80後」(實際意思為八十歲之後),剛剛步入中年。寫得一手好字的他,幫忙做了很多書寫榜單的工作。他是大澳傳統龍舟協會的元老級人物,在大澳也是德高望重的長者之一,年逾80歲的他心態如同年輕人,當回憶起當年自己的青春歲月時,他感到興奮:「在60年前,我自己扒龍舟啊,整天都可以,一人做二(人的工作)!」

他表示,這項傳統已有約100年的歷史。當時大澳發生瘟疫,死了很多人,祖先就以「遊涌」方式,以龍舟拖著載有神像的小艇,沿大澳水道巡遊祭祀,其後疫症神奇消失。

談及年輕人對傳統的傳承,他相信經過鄉民的努力,各式的宣傳,可以令更多的年輕人接力下去。

感恩祖先傳統 後人應傳承

大澳居民吳先生。(陳仲明/大紀元)
大澳居民吳先生。(陳仲明/大紀元)

大澳鮮魚行神艇的掌舵人吳先生認為,大澳身為一個漁區,龍舟遊涌這個傳統習俗應當要保留。作風低調的吳先生,回憶兒時便開始扒龍舟,幾十年來龍舟遊涌未曾間斷。他感恩祖先傳下來這些傳統習俗,認為作為接班人,應該要繼續傳承下去。

鄒興華: 年輕人參與是很好的轉變

協助申請大澳端午龍舟遊涌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現為古物古蹟辦事處館長的鄒興華,與大澳結緣十餘載。近年每逢端午節,他都會專程來到大澳,看看龍舟遊涌的舉行情況。「我們和大澳的緣有十幾年了,以前過來參觀棚屋,都是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傳統在本港漁業式微之後,曾經出現了繼承的危機,後生一輩已不再從事漁業,也不太明白遊涌的意義,至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度僅剩下一些年老的退休漁民參與遊涌。鄒興華眼見遊涌傳統很可能沒落,特意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切入,當時以官方名義推薦把大澳遊涌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最終在2011年獲接納。他樂見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在加入非遺名錄後,漸漸得到大澳年青一代的重視。「(龍舟遊涌)辦了很多年,(年輕人)他們慢慢有歸屬感,所謂非遺保護都是這個意思,讓人們認同自己的文化元素。」

現在的遊涌,已經看到不少年青的新面孔參與其中,鄒興華認為是一個非常好的轉變,反映年輕人認同遊涌的傳統價值。他又相信年青一代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身份,重視自己社區的傳統,這就發揮了社區凝聚力。

大學生參與遊涌服務 延續傳統文化

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主任廖迪生教授。(陳仲明/大紀元)
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主任廖迪生教授。(陳仲明/大紀元)

在舉行儀式的龍躉和廟宇內,有一本印刷精美的《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刊物免費派發,原來刊物是由幾名香港科技大學的教授和學生合力製作而成,圖文並茂地講解遊涌的文化背景和當日的遊涌程序。作為這本刊物的主編、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主任廖迪生教授,認為延續傳統文化很重要,加上大澳遊涌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因此參與了大澳遊涌的傳承。

廖教授每年都會招募學生參與龍舟遊涌服務學習活動,今年就有十多名學生報名參與。他希望透過這項活動,鼓勵更多學生了解大澳的社區與文化歷史,並培養他們的興趣,延續這個活動。

在三日兩夜的活動中,學生們體驗了大澳棚屋的生活,又參與了龍舟遊涌的義工服務,廖教授看到學生們的轉變,覺得延續這個活動很有意義。「很多時候當他們參與進來,感覺到的那個氣氛和我們課堂上說的很不一樣,很多同學也覺得很興奮。」很多同學第一年參與之後,第二年也會繼續參與,活動除了得到學生的喜歡之餘,廖教授相信,活動讓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這個社區的歷史,是一個親身的經歷。

*** ***

逾百年的傳統習俗「龍舟遊涌」,除了展現大澳的獨特傳統文化外,也承載着濃厚的水鄉情懷,將大澳社區緊密維繫在一起,成為大澳人的一個身份認同。「龍舟遊涌」被列入非遺名單後,大澳迎來更多的機遇,鄉民更熱心傳承珍貴的傳統。樊森記自豪稱,「看到大澳的居民今天最熱情,因為有遊涌。」

龍舟從楊侯古廟出發遊涌。(陳仲明/大紀元)
龍舟從楊侯古廟出發遊涌。(陳仲明/大紀元)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和大澳區龍舟競技吸引大批遊客參觀。(陳仲明/大紀元)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和大澳區龍舟競技吸引大批遊客參觀。(陳仲明/大紀元)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