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六百餘年歷史的吹糖工藝,如今在港仍有幾位碩果僅存的吹糖師傅,余日新則是其一。眼見懷舊小食吹波糖的檔口前圍滿了家長及小朋友,吹糖師傅余日新嫻熟地將糖膠拉出一條吹管,小朋友吹起「糖波」,興奮不已,甚至帶他們前來的家長也躍躍欲試。近古稀之年的馮先生站在一旁看熱鬧,他感嘆:「很久沒有見過了,就快失傳喇!」

吹波糖檔口吸引了不少家長和小朋友圍觀與玩樂。(陳仲明/大紀元)
吹波糖檔口吸引了不少家長和小朋友圍觀與玩樂。(陳仲明/大紀元)

小朋友喜歡吹波糖,甚至帶他們前來的家長也躍躍欲試。(陳仲明/大紀元)
小朋友喜歡吹波糖,甚至帶他們前來的家長也躍躍欲試。(陳仲明/大紀元)

小朋友吹出一個「糖波」。(陳仲明/大紀元)
小朋友吹出一個「糖波」。(陳仲明/大紀元)

余日新是香港屈指可數的吹糖師傅之一,如今已經步入花甲之年。余師傅入行三十餘年,在他的巧手下,五彩繽紛的糖公仔一個個呈現眼前,最吸引小朋友的是吹波糖,這是吹糖技藝衍生出來的遊戲。若有技巧的話,一塊糖坯便能吹出超過直徑七厘米的「糖波」,更能獲得余師傅製作的糖花、糖公仔「大獎」,即使吹不到那麼大,也可獲贈小支麥芽糖的「安慰獎」。吹糖工藝入選「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一度在八、九十年代的街頭盛行,如今少人入行,日益式微。

將糖坯吹成圓球的吹波糖,是早年吹糖衍生出來的一種玩法。(陳仲明/大紀元)
將糖坯吹成圓球的吹波糖,是早年吹糖衍生出來的一種玩法。(陳仲明/大紀元)

將糖坯吹成圓球的吹波糖,是早年吹糖衍生出來的一種玩法。(陳仲明/大紀元)
將糖坯吹成圓球的吹波糖,是早年吹糖衍生出來的一種玩法。(陳仲明/大紀元)

繼承父業 自製推車做糖公仔

各種款式的糖公仔。(陳仲明/大紀元)
各種款式的糖公仔。(陳仲明/大紀元)

余師傅在自製的鐵櫃推車旁製作糖公仔,車中藏有爐具加熱五種口味的麥芽糖,並在由發泡膠箱製成的簡易檯面插上他製作的各式各樣的糖公仔。余師傅介紹,吹糖工藝始於明清,自己的父親是吹糖匠人,年輕時幫爸爸看檔口,於是在父親的影響下學會了吹糖的技巧,自己更進一步自學,學會捏製更多花樣的糖公仔。他表示,早期由吹糖師傅將糖坯吹成各類形狀,製成空心的公仔,而目前小朋友玩的「吹波糖」,將糖坯吹成圓球,是吹糖衍生出來的另一種玩法。

製成的糖公仔需要倒掛晾乾。(陳仲明/大紀元)
製成的糖公仔需要倒掛晾乾。(陳仲明/大紀元)

製成的糖公仔需要倒掛晾乾。(陳仲明/大紀元)
製成的糖公仔需要倒掛晾乾。(陳仲明/大紀元)

余師傅稱,最受歡迎的糖公仔為十二生肖造型。(陳仲明/大紀元)
余師傅稱,最受歡迎的糖公仔為十二生肖造型。(陳仲明/大紀元)

余師傅回憶早年吹糖使用木箱,且要燒炭加熱麥芽糖,現在他自製了鐵箱推車,使用酒精爐加熱糖漿,比燒炭更加環保。他表示吹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控制火侯,麥芽糖塑形的最佳溫度約為攝氏三十度,因此每次製作的時候都要手快方能將糖成功塑形,也十分講求合適的力度,一般製作一個糖公仔可在一至兩分鐘之內完成,透過捏、旋、剪幾個步驟,糖公仔便誕生了。他表示最受歡迎的糖公仔是十二生肖。

收藏在密實盒內的各款糖公仔。(陳仲明/大紀元)
收藏在密實盒內的各款糖公仔。(陳仲明/大紀元)

余師傅正在製作糖公仔。(陳仲明/大紀元)
余師傅正在製作糖公仔。(陳仲明/大紀元)

余日新師傅自製的鐵櫃推車,車中藏有爐具加熱五種口味的麥芽糖。(陳仲明/大紀元)
余日新師傅自製的鐵櫃推車,車中藏有爐具加熱五種口味的麥芽糖。(陳仲明/大紀元)

用來製作吹糖的五種口味麥芽糖。(陳仲明/大紀元)
用來製作吹糖的五種口味麥芽糖。(陳仲明/大紀元)

一雙巧手養大四子 妻子支持吹糖事業

余師傅有四個兒子,均靠他一雙巧手賺錢養大。在忙碌的日子妻子便前來幫忙,余太在身邊幫助收銀,並向小朋友們介紹「吹糖」的遊戲規則,夫妻二人互相配合,十分有默契。余太欣賞丈夫的手藝,多年來都非常支持他的工作,多年來丈夫辛勤的工作她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也主動在人流較多的活動中前來幫忙:「他一個人做很辛苦,我就來幫手了。」

余日新師傅與妻子余太。(陳仲明/大紀元)
余日新師傅與妻子余太。(陳仲明/大紀元)

余太主動與筆者分享丈夫工作的艱辛,這是一份看天氣吃飯的工作,刮風下雨則少人幫襯,生意難做,有時要搭車到很遠的地方,丈夫也常常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她理解丈夫的辛苦,若自己可以幫忙則會盡力。

余太(左)欣賞丈夫的手藝,多年來都非常支持他的工作,也主動在人流較多的活動中前來幫忙。(陳仲明/大紀元)
余太(左)欣賞丈夫的手藝,多年來都非常支持他的工作,也主動在人流較多的活動中前來幫忙。(陳仲明/大紀元)

認識傳統手工藝

提及手藝傳承問題,余師傅感到些許無奈:「做吹糖的師傅,香港在二十年前,有十個左右,現在數起來可能只有三、四個,慢慢要絕代了。」他提議當下保育的方式之一則是放寬政策,讓街頭匠人能成功申請到小販牌照,令匠人堂堂正正擺檔,保障應有的權益,或會令更多有特長的人出來工作。

市民馮先生已年近古稀,靜靜觀察著余師傅製作糖公仔。他回憶自己兒時在街頭多見手工藝精湛的吹糖師傅,自己常常省下車費來買糖吃,是童年甜蜜的回憶,但是現在的吹糖師傅可遇不可求,也越來越少人入行,他真心希望此類工藝得到重視,能流傳下去。

近年來,不少大專院校開始重視傳統工藝的保育,余太也支持丈夫多參與不同的工作坊,相信這些活動有助於推廣傳統手工藝,這些年他們也曾到訪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學校參與活動,希望能令下一代重視這一式微的工藝。而民間也有一些團體開始重視並對傳統手工藝進行紀錄,余師傅希望令更多人了解這些瀕臨失傳的技藝,從而保留下來。

* * * * * * * * *

在如今機器造糖的時代,手工製作的糖公仔變得彌足珍貴,或許多年後的人們只能在歷史書中了解到吹糖工藝的獨特。大半輩子為這份「甜蜜」事業付出的余師傅,也希望得到更多市民的關注與重視,有新人入行將手藝承傳。◇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