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會在家中自行量度血壓,血壓機一般會提供3個數字,香港人俗稱其「上壓」、「下壓」和「心跳率」。「心跳率」就是指一分鐘心臟跳動的次數,這是大部份人都易懂易明的。但至於「上壓」和「下壓」,一般人充其量只知道「上壓」是衡量有多大機會中風的指標,卻不知「下壓」有甚麼意義。

收縮壓(上壓)

心臟收縮時會使血液從心臟泵出,流向全身的血管,血液的壓力會施加於血管壁上。情況就像你手握一根水喉,但有人在水龍頭端不斷扭開及扭緊,令喉內的水像脈膊一樣通過喉管,水壓會打在喉管管壁上。當你擠壓喉管管身,慢慢加大力度,直至裏面的水快要無法通過時,這個力度就相當於收縮壓。

這個比喻正正就是中醫把脈常用的技巧,中醫會用手指在腕動脈不斷加力,然後直至脈膊剛剛停止的一刻,就大約知道收縮壓的大小。這就是中醫把脈時「沉取」的其中一個作用。

世衛指出正常的收縮壓應低於140mmHg,mmHg只是一個通用的壓力單位,本港醫生跟病人溝通時,慣常省略單位或用「度」來代替,這是約定俗成的說法。

收縮壓過高固然有機會造成出血性中風(俗稱爆血管),但它所造成的問題並不單止中風問題。血管如果長期受到高壓力的衝擊,血管的彈性就會慢慢減低,然後形成血管硬化,血管的回彈力也會慢慢降低。血管硬化後,又會造成收縮壓再升高。

舒張壓(下壓)

當心臟放鬆時,血液返回心臟,血液對血管的壓力就立即降低。正常舒張壓大約介於50-90mmHg,舒張壓用來量度血管的硬度,量度時剛好相反。醫生在把脈時,輕輕放於脈管上,然後慢慢加力,直至感受到最輕微的脈膊時,所施加的力就是舒張壓。

當血管壁的硬度愈高,舒張壓也會愈高。因為柔軟的血管壁會令血液的壓力直接透出皮膚,醫生感受脈膊時亦輕取即得。反之,血管愈硬,就需要更大的壓力才能感受到脈膊。

當血管的回彈力減弱時,舒張壓卻會降低。因為血管沒有回彈力時,內裏的血壓就直接傳送到脈管之外,亦同樣令醫生輕取即得,故此舒張壓亦會偏低。

不論是血管壁變硬或是血管失去回彈力,都屬於血管硬化。這亦解釋了為何血管硬化既會令舒張壓升高,又會令舒張壓下降。

結論

血壓猶如人的陰陽,必須要平衡才會健康。不論是收縮壓還是舒張壓,都不能過高或過低。有經驗的醫生在替你量血壓時,自然就會為你同時監察收縮壓和舒張壓呢!◇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