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過後,已有為數不少的朋友接二連三地詢問我甚麼是冬灸。冬灸其實是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操作方式是由醫者利用辛溫的中藥敷貼在人體指定穴位上,從而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最適宜因虛寒患上鼻敏感、哮喘或月經不調的人。很多人以為冬灸的「三九天」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所以特別適合進行冬灸以加強人體的陽氣,以驅散寒邪。那麼,「三九天」真的是最寒冷的日子嗎?
哪天才是「三九天」?如果以冬至作為第一天,那麼「一九」就是第1-9天;「二九」就是第10-18天;「三九」就是第19-27天。一般來說,冬灸就是在一九、二九和三九的首天進行的。由於冬至一般都是在每年西曆12月21-23日之間,所以「三九天」一般就是在西曆1月9-19日之間。當我們抱著尋根究底的精神翻查天文台的溫度紀錄時,不難發現「三九天」往往不一定是全年最寒冷的一天。難道沿用了數千年的中國曆法是錯誤的?難道這個擁抱著數千年中國文化、結合天文地理的中國醫學純粹是穿鑿附會,招搖撞騙?如果不在最寒冷的日子接受了冬灸的療法,又會徒勞無功嗎?
對於這個議題,請容筆者置喙闡釋一下。正如本文首段所說,三九天是用作加強人體陽氣來驅散寒邪。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意思就是未雨綢繆,預防勝於治療。我們在甫踏進嚴冬之時,利用天灸的方法為陽氣不足的身軀雪中送炭,不就是積穀防饑,防範未然嗎?假如留待最寒冷的時候才臨渴掘井、戰而鑄兵,不亦晚乎?
雖然「冬至」並不一定是全年最寒冷的一天,但卻是日照時間最短的一天。古人見微知著,知道在冬至過後大地的溫度也會逐漸下降,並且一直延至日照時間增長的幅度能足以令氣溫回升為止。我們實踐冬灸,目的就是在嚴冬前振奮體內陽氣,讓我們能輕鬆駕馭寒邪。其實,這種以中藥敷貼於皮膚的方法,早在南北朝已經普遍使用,當時的「中藥敷貼法」是無需考究日子的,反正就在病人之時進行。這種敷貼法一直延至清朝才開始配合天時而行,以達致天人合一,也奠定了今天天灸的雛形。由於臨床上觀察到天人合一能大大提升療效,後人再將天灸加以發揮,也就成為了今天家傳戶曉的冬灸了。◇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