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說法可說是耳熟能詳,那麼甚麼是望、聞、問和切呢?一般人心目中的想法,是不是就跟中醫理論是同出一轍呢?
「望」是指醫者透過觀察病人的面色、舌頭、動作、神態、皮膚指甲的顏色和毛髮色澤濃密等等來診斷病者的病證。
「聞」包括聽覺及嗅覺。成語「聞歌起舞」中的「聞」即解作「聽」的意思;《韓非子.十過》記載過「久而不聞其香」,其中的「聞」解作「嗅」的意思。醫者會透過聆聽病人說話的語速、咳嗽聲音、嘆氣聲、說話的嘶啞聲、喘鳴聲等等來判斷病人的體質;病人的體味、口氣或進食後殘餘的味道有時亦可作為醫者診證時的參考。
「問」是透過問答來進行辨證,詢問的內容很廣泛,有時甚至可以補足其餘三診缺漏的地方。例如有些病人,因為感到尷尬而不想讓醫者看到私隱的地方,就可以透過問答了解情況。又例如排泄物或分泌物的味道往往不能立即讓醫者審查到,都必須透過病人口述才能知道實際情況。有時候,透過問診,還可以了解到病人的飲食習慣。問診於四診中,往往佔醫者最多時間的。
「切」則包括脈診和觸診,醫者透過把脈來了解病人的體質,同時透過觸診測試病人筋骨肌肉的病灶,觸診在骨傷科裏所扮演的角色是舉足輕重的。
雖然在以前大學裏老師說過,中醫行醫時必須是四診合參,四診無分哪種方法最為重要。但根據我的觀察和跟同業的交流,往往都不約而同認為「問」診是最重要的,而且於每個病人身上所投放的問診時間是最多的。現時病人來到求診時,總是對我強聒不捨,說政府西醫如何如何的匆匆了事,即使想多說一句也不容許,感到自己的病情根本無人明白。又有一些病人,打長途電話求診,既看不到他的容貌,又嗅不到他的氣味,更遑論為他把脈,只能透過一輪詳細的對答來作診斷和給予醫療意見。所以,四診中怎會不是「問」診是最重要呢?◇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