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油麻地紅磚屋對面的上海街轉角處,有一家開業幾近一個世紀的老店——利和秤號。老闆娘何太已步入耄耋之年,卻堅持不退休,依舊堅守著父親留給她的寶貝——秤,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秤掛滿了牆舖,猶如一間微型博物館。「不捨得退休!」何太在受訪過程中重複了好幾次。在秤的那頭,父親養育之恩如千斤重,繼承父業的何太,不捨得的不僅僅是這家小店,更是一份父女情。
「我們利和秤店,是我爸爸留下來的,做了90年了,是日本仔前(戰前),很久很久了。」何太介紹,「菩薩給福我,行得走得,有一日做一日!你問我做到幾時?我不知道。我的目的是令爸爸的手藝在世上流傳久些。」
身材嬌小、說話爽朗大方的何太,每日在約三呎乘六呎的掛牆舖擒高擒低,將一個個秤整整齊齊分類掛起。她的手腳靈活,全然看不出她已經年近八十。在如今普遍以十進制作為刻度的彈弓磅和電子磅的時代,傳統秤日漸式微,不少年輕一代已經不識「斤、兩、錢、分、厘」。不管生意多寡,日曬雨淋,何太依然每日堅持打點著父親留下來的傳統秤舖,傳承著老爸的技藝,為老顧客維修舊秤,甚至為不識傳統秤的顧客製作說明書。在她的心中,最有份量的就是父親留下來的心血。「父親很疼愛我的,從小到大沒有打過我!」何太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在父親七十年代過身後,一直堅守著伴隨她成長的老檔口,轉眼間已有五十年光景,至今依然不願意退休。
恆心事竟成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香港,秤是平民生活的一部份,街市攤檔、燒味舖、藥材舖、甚至金舖都需要用秤,因時勢所趨,何太的父親當年亦上廣州拜師學藝。
談及父親黃源璋拜師學做秤的日子,何太的語氣充滿了自豪:「我爸爸學師的時候很有恆心的。他十二歲時就落廣州學師了,那時候整天被師兄整蠱(捉弄)的,他心想,你整蠱我,我一定要學成功!」她繼續回憶,「爸爸學了四年,三年都是打雜的,要煮飯買菜啊,跟頭跟尾啊,日日在磨師兄做好的秤。到第四年,才真的開始學了,如果學不成就沒有機會了。」對於父親這段經歷,她讚不絕口,也是父親的那份堅持,影響了她往後的路。
「利和秤號」的黃金時代
黃源璋師傅三十年代從廣州學師學成歸來後,租了上海街的舖位,創辦「利和秤號」,當時有兩個師傅、一個徒弟在店裏幫忙。那時候店舖一連有三個舖面,每天營業時間為早上七時至晚上十時,全年無休,五十年代是「利和秤號」的黃金時代。
何太笑言:「人家說開張沒生意,我一開門就有客了!」她講以前街邊小販用的秤最好賣,那時候經常街市『走鬼』,即政府執法人員到來捉拿小販,小販馬上收拾逃走,慌亂中會把秤遺留在街上,不久又來買新秤。那時候各種各樣的秤生意都不錯,顧客還可以根據個人所需訂造。
「利和秤號」生意興隆,除了父親的勤力外,店裏幫忙的伙計亦是重要的一環。「爸爸對他們很好,都很有感情的。」何太憶述,父親對幫忙的伙計都十分信任,財務交給他們管理,伙計也忠心耿耿,一做就是幾十年。「那時候的人很少轉工的!不像現在的年輕人。」平日家人煮了飯帶到店裏,全家人連同工作的伙計都會一起用膳,而到了夜晚,伙計就睡在閣樓上。大家在一起工作有說有笑,偶爾抽支煙,外出飲茶,父親都很樂意給伙計一些私人的休閒時間。黃師傅待人處事寬宏大量,也在女兒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何太回憶,當年質樸的街坊情令她動容:「過去街坊感情好的,你有東西吃就拿過來,你撥些給我,我撥些給你。現在,難了。隔壁屋都不認識。」
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利和秤號」的黃金時代。
分毫不差
自小在父親身邊的何太,對父親待人處事的一舉一動看在眼裏,記在心中。生意人最重要的是講誠信,而秤,最講究分毫不差。「我們的東西不對不出門的,總之保證你準!你(這秤)不準沒有用的。都要經過我的手,找些砝碼量度過,不準的就取消(出售)。我們沒有被人投訴過。」何太對本店秤的質量尤為重視。她指著店中尚餘的坤甸木:「這些要自己刨,刨完才砝碼,找人量度過碼,校對了才用。在校秤的時候,風扇都不能吹的。有砝碼的時候,吹著就有問題了。」她環視店舖,以前的擺設模樣仍歷歷在目:「我們以前都在這裏做,有工夫位(校秤的位置),以前的門很高的。」
提及現今電子磅與傳統秤的差別,何太自信地說:「你看那些電子磅,一段時間電不夠,數目字又不同了,不夠準。我這些不是的,爛了條繩子穿回去,仍然一樣,沒有變!」
守護老店 健康有福
對老店的守護,何太相信這是使她快樂健康的動力。
她分享,幾十年的光景,不少街坊遷居到不同的地方,有機會回油麻地都會來探望她。常常出現以下對話:
舊街坊:你還沒有退休啊?
何太:我未啊,不捨得。
舊街坊:唉,你就好了,在這裏坐一下。我日日都不知道走到哪裏。
何太:你去哪裏啊?
舊街坊:去看醫生囉!
何太模仿著舊街坊的口吻,說得惟肖惟妙。接著她感嘆:「我啊,沒有時間病的了。(這裏)可以走來走去,不用整天左想右想。你都沒有時間想事情,叫你做事情,一會又有人來買東西,你又沒時間想事情了。」說完,她的嘴角露出了一絲微笑。
何太最開心的,是不少顧客遠道而來光顧小店。「陸續有客,總之日日都有,不是這個幫襯就是那個幫襯。」雖然客量不多,但是何太感到滿足,「長洲、大澳、鯉魚門、香港仔、屯門一樣來(幫襯),還有澳門、北京、多倫多、美國都有人來買秤。」有老主顧,也有新客人,他們的到來和關注,是何太堅持開舖的動力之一。
*** ***
平衡、精準、恆久,一個小小的秤蘊含了不少傳統智慧與文化內涵。「利和秤號」不單止把式微的傳統工藝傳承下來,同時也細說出兩父女之間的一份情懷,和一份繼承父業的精神。孝女何太的一句「不捨得」,流露出兩父女的溫馨之情,也為何太帶來一股動力,默默堅守著「利和秤號」,秉承著父親誠信的原則,製作精良的秤,以報答父親養育之恩。◇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