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於追夢的插畫師慧惠,幾年前跳出安逸區成為全職畫家,走訪全港各區,不僅僅在畫紙上作畫,在鐵閘、牆壁上,都留下了她的筆跡,記錄各行各業的特色,也因此認識了更多不同範疇的朋友。慧惠笑言:「畫畫是一條橋,幫我、不同的人認識彼此,我相信畫畫令不同的人認識自己的社區,包括店舖的老闆自己。」 


慧惠為阿銀冰室畫畫。(陳仲明/大紀元)
慧惠為阿銀冰室畫畫。(陳仲明/大紀元)

時隔4年,畫家慧惠今年7月再次與鍾燕齊(Joel)合作,將自己近40幅原畫在阿銀冰室展出。展覽中特別貼出慧惠首次個人畫展《講港情.小小店》的海報,還有當時來參觀的朋友的簽名。慧惠看著海報感慨地說:「那時候首次跟『銀の文房具』合作,我的第一個關於小店和香港社區的畫展,希望令多些人認識香港不同社區的面貌。」當時Joel在新蒲崗的工業大廈內開設舊式文具店,熱愛本土文化的他十分欣賞慧惠的懷舊主題畫作,於是畫展一拍即合,也為慧惠後來繪畫之路開創了新的機會。


時隔4年,畫家慧惠今年7月再次與鍾燕齊(左)合作舉辦畫展。(陳仲明/大紀元)
時隔4年,畫家慧惠今年7月再次與鍾燕齊(左)合作舉辦畫展。(陳仲明/大紀元)


慧惠近40幅原畫在阿銀冰室展出。(陳仲明/大紀元)
慧惠近40幅原畫在阿銀冰室展出。(陳仲明/大紀元)

與兩「鍾」偶遇 促成畫畫之路

旺角上海街618號開展活化工程,去年慧惠獲邀在活化後的建築上畫壁畫,意外與Joel重逢:「Joel說他將會在這裏樓上開一間餐廳(阿銀冰室),就是這裏,不知不覺我們第一次合作是幾年前的事,不如我們再合作,就促成了今次在這裏的畫展。」選用「當夢不是夢」作為畫展主題,亦是慧惠這些年來走在繪畫之路上的心聲,希望藉著多年來一系列的畫作講述一段段奇妙的緣份,相信夢想總能夠在不經意間實現。

「銀の文房具」如今搬到旺角上海街618,再次與客人見面。(陳仲明/大紀元)
「銀の文房具」如今搬到旺角上海街618,再次與客人見面。(陳仲明/大紀元)


慧惠作品「銀の文房具」。(陳仲明/大紀元)
慧惠作品「銀の文房具」。(陳仲明/大紀元)

曾經是平面設計師的慧惠,談起她開展小店主題創作的旅程,則要感激另一位鍾先生——油麻地榮興單車店的老闆鍾漢強。2014年在旺角街頭相識後,她獲邀到訪鍾漢強開設的單車老店訪問並畫畫,訪問過程中她了解到單車行業在香港的興衰,也讓她認識到透過畫筆保留小店故事的重要性。


慧惠作品「榮興單車」。(受訪者提供)
慧惠作品「榮興單車」。(受訪者提供)

和鍾漢強傾談的過程中,她開始重新認識自己成長的社區——油麻地,發現自己二十多年來似乎從未認認真真挖掘過身邊的事物。她首本個人畫集用的主題便是「油麻地」,用一年的時間記錄油麻地的日常和街坊故事,融入在《給油麻地的情書》中。


慧惠首本個人畫集《給油麻地的情書》。(陳仲明/大紀元)
慧惠首本個人畫集《給油麻地的情書》。(陳仲明/大紀元)

慧惠形容,與兩位鍾先生的相遇,是在她畫畫旅程中的重要轉捩點,成就了她生命中不同的藝術階段,也讓她進一步認識一個個不同的社區,用畫筆連結不同的人。

社區地圖手繪 重新認識社區

慧惠在今次的畫展中展示了自己畫的四張社區地圖——油麻地、北角、吉澳和鴨脷洲,受不同機構之邀促成了她不同的作品。慧惠坦言:「最近特別滿意的是社區地圖系列,社區地圖是將社區不同的小店集結,用一個整體客觀的角度介紹哪些地方值得探索。在不同的地區行走,就好像一個旅行。」


慧惠的社區地圖系列作品集結不同的小店,用整體客觀的角度介紹哪些地方值得探索。(陳仲明/大紀元)
慧惠的社區地圖系列作品集結不同的小店,用整體客觀的角度介紹哪些地方值得探索。(陳仲明/大紀元)

今年全球旅遊業因疫情重創,港人無法到訪世界各地旅行,慧惠的心態很平和,相信其實用心挖掘身邊的小店,感受不同社區的風光和人情味,就是一場絕好的旅行:「畫了四個地區的地圖,每次都想究竟用甚麼色調、構圖去畫,也看到自己進步,希望大家都看到我的心思反映在地圖中,透過地圖反映出來的社區越來越吸引,大家可以拿著地圖去探索這個社區。」


慧惠帶上手繪鴨脷洲地圖重遊故地。(陳仲明/大紀元)
慧惠帶上手繪鴨脷洲地圖重遊故地。(陳仲明/大紀元)

慧惠帶上手繪鴨脷洲地圖重遊故地,來到鴨脷洲大街的榮記五金,拜訪郭兆榮師傅,親手將繪有榮記五金的地圖交給他,郭師傅連聲道謝。慧惠帶來家中變形了的鐵勾,郭師傅二話不說即刻拿起鐵鎚修復,愉快地與她閒話家常。


因「城市閘誌」的鐵閘繪畫活動與郭師傅(右)相識,慧惠用畫筆記錄逐漸失傳的白鐵製作工藝。(陳仲明/大紀元)
因「城市閘誌」的鐵閘繪畫活動與郭師傅(右)相識,慧惠用畫筆記錄逐漸失傳的白鐵製作工藝。(陳仲明/大紀元)

因「城市閘誌」的鐵閘繪畫活動與郭師傅相識,慧惠用畫筆記錄逐漸失傳的白鐵製作工藝,了解到民間能工巧匠的日常,也令她對鴨脷洲和漁民社區有了更深刻的印象。鴨脷洲的社區地圖是慧惠第四幅社區地圖作品,也是迄今為止她最滿意的地圖作品。


郭師傅幫慧惠修復鐵勾。(陳仲明/大紀元)
郭師傅幫慧惠修復鐵勾。(陳仲明/大紀元)

鴨脷洲大街的林漢記也是慧惠曾經畫過的小店,層層疊疊掛滿店舖的海味構成了一幅美好的畫面,述說著漁民的歷史。「林漢」就是老闆的名字,是街坊們都認識的老字號。喜歡喝湯水的她在走訪鴨脷洲寫生時,認識了老闆娘林太,店內眾多自家配方和包裝的湯水更令慧惠興奮不已,更成為了老顧客:「買了幾包回家,爸媽都說是好東西。我跟老闆娘也成為了好朋友,我由一個客人的身份去用畫畫的角度觀察這個店舖,了解甚麼客人幫襯他們,他們之間怎樣交流。我覺得由一個客人變成朋友,這個關係都很有趣。也都是因為畫完這幅畫後,令多些人去了解香港有很多好的舖頭。」慧惠將林漢記的作品製作成明信片,老闆娘林太尤為欣賞,感恩她用不同的角度表現店舖環境。


慧惠與林漢記的老闆娘林太(右)因繪畫結緣,如今是老顧客,也是好朋友。(受訪者提供)
慧惠與林漢記的老闆娘林太(右)因繪畫結緣,如今是老顧客,也是好朋友。(受訪者提供)


慧惠用畫筆將鴨脷洲小店「林漢記」記錄下來。(陳仲明/大紀元)
慧惠用畫筆將鴨脷洲小店「林漢記」記錄下來。(陳仲明/大紀元)


慧惠也成了「林漢記」的老顧客。(陳仲明/大紀元)
慧惠也成了「林漢記」的老顧客。(陳仲明/大紀元)

另一間鴨脷洲小店興泰儀跨越兩個世紀,在店主的祖父年代以賣菜為生,戰後變成米舖,如今仍經營糧油雜貨。慧惠贈送社區地圖給老闆盧先生時,盧先生亦十分欣賞這一作品。


興泰儀老店跨越兩個世紀,慧惠將小店記錄在鴨脷洲社區地圖中,贈送地圖給老闆盧先生(左)。(陳仲明/大紀元)
興泰儀老店跨越兩個世紀,慧惠將小店記錄在鴨脷洲社區地圖中,贈送地圖給老闆盧先生(左)。(陳仲明/大紀元)

用畫筆將小店記錄下來,慧惠相信這一過程不僅僅是一個客人去認識這間店舖,同時對老闆而言也是一個全新的欣賞角度:「很多老店被人拍照,但是畫畫的不多。很多老闆看我們的畫,才感嘆道:『原來我的店舖那麼漂亮!』希望令老闆也重新認識自己的店舖和那麼多年經營的成果。」

*********

有幸在「限聚令」前開辦個人畫展和分享會,慧惠已經感到十分幸運,也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在畫展中,有時我回看自己的畫,除了多謝都不知道講甚麼好,多謝每一幅畫帶給我一個新的旅程,多謝每一幅畫讓我連結到的人,多謝他們令到我的畫畫技術再提升,因為他們多了新的嘗試。每一幅畫的完成,都有它的生命去認識新的人,甚至我沒有接觸過的人,我都會覺得很有趣。」◇


慧惠在阿銀冰室舉辦個人畫展,除了餐廳的陳列外,餐廳內的餐檯也有作品展示。(陳仲明/大紀元) 
慧惠在阿銀冰室舉辦個人畫展,除了餐廳的陳列外,餐廳內的餐檯也有作品展示。(陳仲明/大紀元) 


慧惠十分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感謝每一幅畫都帶給她一個新的旅程。(陳仲明/大紀元)
慧惠十分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感謝每一幅畫都帶給她一個新的旅程。(陳仲明/大紀元)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