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看到了自信和衍生而來的動力,對於均衡而有效的學習是多麼重要。
我們還要告訴你幾個心得和途徑,協助你引導孩子提升這至關重要的信心。
首先要看一條有用的小定義,你查字典可能找不到,卻能回答「何謂孩童或青少年?」這個問題。
孩童是指一個即將長大成人的人。兒童是個應當受到尊重,且尚未擁有讓他得以獨當一面的經驗和(生理、心理、道德、經濟)資源的人。但重點是他是一塊海綿!是一塊會吸收情緒的海綿,就像我們在本章一開頭所說的那樣。
那麼,儘管接下來仍可能遇到困難,身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灌輸這份信心給孩子呢?
要領.1 三種基本方法, 讓父母及孩子放輕鬆!
所有爸媽都想要幫助孩子,但並不是所有爸媽都是教學專家。
爸媽上了一整天班,無不希望孩子做功課的這段時間能盡快順利結束。除非是道行高深的瑜伽行者,不然實在很難保持冷靜且有求必應,尤其要是孩子還拖拖拉拉不肯開始、沒5分鐘就坐不住、抱怨說:「我不會啦!太難了!」——更別提那些學習上真的有障礙的孩子,對他們而言,做功課就是一場折磨。面對這種孩子,父母要保持冷靜和關愛的態度就更難了。
因此我們建議父母不妨運用以下三種非常好的方法:
善待自己,並要想著,自己已盡力。父母不該立志成為老師之外的超級教練,並認為孩子的課業成就都須仰賴父母。一如艾德嘉.莫杭(Edgar Morin)在《道德》(Ethique)一書中所言,永遠別忘了要把關鍵的事排在重要的事前面。千萬別忘了功課再怎麼重要,也永遠不如睡眠、愛的抱抱和全家人一起吃飯。
利用一步一腳印法。我們經常觀察到父母過度擔心孩子進步得不夠快。一旦未能夠很快地看到預期的結果,便會導致挫折感和不耐煩。假如孩子未能在有限時間內,達到一個往往設定得過高的標準,常常也會出現相同情形。建議父母把最終目標,切割成一連串輕易可達成的小目標。
利用一種合作式且趣味式的方式,讓學習過程更有效率。我們邀請父母以芬蘭學生為例,把做功課的時間,視為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取得知識的一個步驟。於是,父母在這個步驟中,便扮演孩子陪伴者的角色,協助他自己想辦法。
我們很鼓勵你將這三種方法分享給你的孩子,這對他們也很適用:
善待自己:「我會盡力把事情做好,有時能成功,有時無法立刻成功,但之後我一定能成功。」重點是不氣餒,明天再繼續努力。
我分成一小段一小段來學,而且我輪流切換各種題目和科目,免得我的腦袋消化不良,「一口氣寫太多數學題,會扼殺數學」。我設定功課計劃時,以一星期為單位(就算我才小學四年級也一樣),這樣做起事來才不會有壓力,讓我腦袋有充份時間去理解。
我不再把我爸媽視為「只會嘮叨且一直來煩我的人」。我信任他們,並接受他們的幫助。我心想我可以和爸媽一起探索一些美好的事情,用功學習也能變得好玩。
要領.2 以關愛的態度對待孩子,許孩子一個正面的未來
不論發生甚麼事,我們都要盡量以關愛的態度對待孩子。人很容易就在孩子身上貼標籤:他動作很慢、他很好動、他很安靜——就這樣界定他,把他關在一個難以逃脫的框架裏,然後這也變成了他對他自己的期待。因此,我們也能透過期待好的事情,對孩子許下一些正面的自我實現預言。
要領.3 保持自覺和穩定, 不帶負面情緒的說話
假如我對他提出某個意見,我首先要檢視自己所發表的意見是否具有教育價值,究竟是在幫助他成長,或只是在抒發我自己的情緒? 這是很重要的。◇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