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許多正向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之賜,我們現在知道,形式會影響內在。比起以負面形式表達的訊息,我們的腦袋更能理解那些肯定且正面的訊息。與其說「別大喊大叫」,你可以說「請你說話小聲一點」等等。

方法3 針對行為,用正面、有建設性的方式跟孩子說話

圖片來源:Fotolia
圖片來源:Fotolia

建立自信先從自我尊重開始。如果替孩子貼標籤,諸如「他很耍寶」、「他老是遲到」、「他是我們家的藝術家」、「他是文青」,無異是把他關進一個他再也出不來且可能令他感到挫折的角色裏,就算這標籤是正面的也一樣。重點是永遠要對事而不對人。

譬如說,假如你兒子弄壞了妹妹的洋娃娃,最好別說「你不乖」,而要說「你弄壞了你妹妹的洋娃娃,這樣不乖」。同樣地,說「你這題做錯了,再做一次,一定做得出來」比說「你怎麼這麼笨呀?」更有建設性許多。

這樣一來,針對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他的行為,這樣能大幅降低他的焦慮感和被貶低的感覺。別忘了,他和你一樣,也有犯錯的權利。

方法4 只鼓勵正面行為,給孩子想要的注意力

我們經常發現,除了情緒之外,孩子的負面和擾人行為也非常能吸引父母的注意力。闖禍、犯錯、不聽話、鬧脾氣唱反調、叫不動、說髒話,都是些會引起父母強烈反應的行為。而孩子也發現了,一個孩子如果想要引起爸媽的注意,總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做出一些負面行為。

由於父母一再聚焦於孩子的負面行為、表現出強烈反應,並總是把正面行為視為理所當然,我們等於傳遞出以下訊息:假如你想要獨佔爸媽的時間和注意力,就儘管闖禍、不做功課、不洗澡、打妹妹、罵老師、抽煙、蹺課等等。這麼一來,你爸媽一定會有所反應,時時刻刻緊盯著你。他們一定會非常關注你。

那麼,怎樣跳脫這種惡性循環呢?假如我希望孩子表現出正面的行為,那我就必須更加關注他的正面行為,而少關注負面行為。這並不代表孩子做錯事時,我不該加以管教。這意思是,我將鼓勵、誇獎、讚許、贊同孩子的所有正面行為。我將讓他看到,他若選擇適當的行為,將能獲得所有這些好處:讓爸媽高興、被認同、爸媽心情較放鬆也較不會罵人、有更多時間玩等等。

正面行為也許在性質上有所不同:甘願地開始做功課、不會一受挫折就大發脾氣、自動自發、自己規劃功課進度、前一天晚上就先準備好隔天要用的教材等等。身為家長,我一開始會先讓他了解我的期待,並替他擬定三個很明確的任務,一開始的時候,每星期最多不超過三個任務:我晚上6點開始做功課,不拖拖拉拉。我在吃晚餐前,先把我明天上課要用的東西都準備好。我發脾氣的時候,不許再把作業簿丟地上。

以下的「正增強表格」,拯救了不少絕望的父母。

這種正增強表格的遊戲規則如下,且必須在事前講清楚:任務完成時貼一個綠點,沒完成時貼一個紅點。假如一星期下來,孩子得到了3/4的綠點,就能獲得一個獎品,不見得是物質上的獎品(出去玩、玩電子遊戲、 周末多看一小時電視),建議選項是和孩子一起從事的活動。

每次貼綠點都要誇獎他,貼紅點時甚麼也別說,只要當著他的面在表格貼上紅點即可。

不可用紅點威脅恐嚇說「要是你不做這件事,就賞你一個紅點!」以免又陷入討價還價和罪惡感中。在一天結束時做今日總結,並發配點數。

一星期結束時,如果紅點居多,請別開始長篇大論說教,那是沒用的。反而請你鼓勵孩子,誇讚他的某項進步,或表達正面期許(「我知道你下星期一定就能做到了」)。我們甚至想建議,在剛開始第一個星期時,最好要盡量放寬標準,他才會覺得自己做得不錯。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學習當然與腦袋和心情息息相關。不過,很重要的是不能忽視身體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這個經常被忽略,甚至被虐待的身體,也是學習過程中的關鍵一環。

——摘自:《法式翻轉教養:拯救無數法國媽媽、孩子和老師的「全腦心智圖」學習法》野人出版提供◇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