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的夏至以來,北半球白天逐漸縮短,夜晚則越來越長,直到冬至——冬季正式到來的第一天,「陽氣開始回升」。按照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之說,日照多而白晝長為陽,冬至是陰消陽長切換的關鍵節氣。
換句話說,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當然這是對於北半球而言,這時太陽出現在其最南的位置,正好位於南迴歸線的正上方。但在人口只佔全球10%左右的南半球,情況則正好相反,冬至標誌著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以及夏季的開始,例如在澳洲、波札那和智利等地。
冬至通常在12月21日發生,但也可能提前或推遲一天,因為太陽年(從地球上看太陽回到同一位置所需的時間,也稱回歸年)與我們的日曆年並不完全吻合。
冬至時間
對於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口而言,今年的冬至將在周六(12月21日)到來,包括美國和中國。但各地具體時間不一,例如:
• 美國費城:周六上午4點21分
• 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周六凌晨1點21分
• 夏威夷檀香山:周五晚上11點21分
• 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周六上午5點21分
• 墨西哥城:周六上午3點21分
• 荷蘭阿姆斯特丹:周六上午10點21分
• 芬蘭赫爾辛基:周六上午11點21分
• 葡萄牙里斯本:周六上午9點21分
• 日本橫濱:周六下午6點21分
• 泰國曼谷:周六下午4點21分
• 印度新德里:周六下午2點51分
• 伊拉克巴格達:周六中午12點21分
在中國,今年冬至是在周六下午的5點21分。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冬至時間為128年來最早。根據記載,上一次比今年更早的冬至是在1896年,冬至於下午3點29分登場。
在中國古代,冬至被稱為「小年」,象徵新的一年開始。顧名思義,冬至也是冬季正式到來的日子。
冬至產生原因
冬至時地球即將運行到近日點附近,比夏至時還要靠近太陽490萬公里,為甚麼此時卻是冬季的開始呢?
這天是地球上季節交替的原因,並非因日地距離,而是地球自轉軸傾斜所致。當冬至到來時,太陽直射南緯23.5度區域,也就是南迴歸線,北半球的太陽高度角達到最低,氣溫也會變得很低。加之冬至時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地表熱因此散失更快,氣溫下降也就更為明顯。
冬至影響
冬至時,越接近北極,日照時間縮短越明顯。
倫敦位於較高的緯度,每天的日照時間為7小時50分鐘,這足以讓人們在泰晤士河畔享受冬季散步帶來的愜意。
在寒冷的挪威奧斯陸,這一差異更加明顯,太陽在上午9點18分升起,下午3點12分落下,日照時間不足6小時。
而阿拉斯加的諾姆(Nome)居民日照不足的問題此時更加嚴重,吝嗇的陽光每天只有3小時54分鐘的照射時間。但與阿拉斯加的普魯多灣(Prudhoe Bay)相比,這已經算是相當慷慨。普魯多灣位於北極圈內,那裏看不到一絲陽光。
冬至傳統
古人賴以生存的是對季節循環的精確認識。冬至前後,他們會通過各種儀式和慶祝活動來慶祝——在精神上,這象徵著重生的機會,例如聖誕節、12月17日開始的農神節(Saturnalia,或譯薩圖爾納利亞)以及元旦(Kalends)等。
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美國研究系助理教學教授Maria Kennedy在電子郵件中告訴CNN旅遊欄目,「聖誕節的許多習俗,可能還有它的日期,都源於羅馬異教徒的農神節和元旦。」
根據《農民年鑑》,阿爾班‧阿爾坦節(Alban Arthan)可能是人類最古老的季節性節日之一。威爾斯語中的阿爾班‧阿爾坦意為「冬季之光」。作為德魯伊傳統的一部份,冬至被視為死亡與重生交替的時刻。
大約公元前3200年在愛爾蘭建造的史前遺蹟紐格蘭奇(Newgrange),與阿爾班‧阿爾坦節日有關。
在古羅馬,農神節持續七天,以紀念農業之神薩圖恩(Saturn)。
中國人的冬至
冬至節更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
在中醫理論中,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達到巔峰,陰象徵著黑暗、寒冷和靜止,因此這一天是冬季中黑夜最長的一天。
物極必反,冬至同時標誌著陽的回歸,象徵著光明和溫暖緩慢上升。在這一天,人們通常會吃餃子或湯圓來慶祝。
湯圓滾瓜溜圓,象徵著團圓與圓滿,備受香港和廣東人青睞。在北方地區,冬至則以吃餃子為主。餃子形似耳朵,寓意不凍耳朵並驅寒保暖,這一傳統源於東漢名醫張仲景的「祛寒嬌耳湯」。
而在台灣,除了吃湯圓,冬至時部份家庭會拜地基主,祈求來年平安。
冬至之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越來越長,但氣溫並不會隨之越來越高,這與氣候系統滯後效應有關。在冬至之後,還有小寒、大寒兩個節氣,氣溫還會進一步降低。#
(本文參考了CNN報道)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