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天上、人間一個重要的陰消陽長的轉換點;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也很重視「冬至」的實質意含。《三禮義宗》說冬至的至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

天上冬至日 人間冬至節

人們度過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夜之後,天地間陰消陽長,「冬至陽氣動」預告春回。2019年冬至是在12月22日,過了這一天,白日又漸漸延長。

「冬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到了日行的最南端,這就是「日行南至」;在北半球,冬至是一年中日最短、夜最長的一日,也就是「陰極之至」。從陰陽五行理論來看,冬至這一天是陰消陽長的關鍵日,「陰」到了極至轉為消退、「陽」衰極又開始萌生,這就是「陽氣始至」,這是冬至帶給人間最重要的訊息——「今日一陽生」(在南半球則恰恰相反)!長夜中透出了曙光,寒冷中將啟動春暖!

冬至帶給人間最重要的訊息——「今日一陽生」。(FVVotolia)
冬至帶給人間最重要的訊息——「今日一陽生」。(FVVotolia)

從周代到秦代,把「冬至」作為新年的開始,所以現在民間還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還有「初歲」的俗稱。有些地方就說:「吃了冬至湯圓就長一歲了」,就是中華古文化流存下來的習俗。[1]

周代時,天子於圜丘(天子祭天之壇,亦即後世的天壇)舉行冬至大祭,祀昊天上帝、祭社稷、祭人鬼,後代各朝也都敬慎地承襲著這種禮制,冬至祭天都是立朝最重要的一件事;在民間,地方祭祀社稷;家家戶戶祭神、祭祖。懷著敬畏、感恩之心過了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迎接萬象更新,一年復始。[2]冬至祭祖的民俗也流傳至今。

西漢時制定新曆法太初曆,改變了新年的起始日期,冬至變成了十一月中氣。從而,冬至這一天成了僅次於新年的大節日——冬至節。

 明憲宗  冬至一陽圖 。(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明憲宗  冬至一陽圖 。(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冬至節俗

從漢代到清代,中華民族都很重視冬至節,進入了現代,冬至還是一個中華兒女難以忘懷的溫暖的節日。

從天地陰陽的循環來看,冬至是陰氣至極的一歲之末,有哪些習俗?

在漢朝時,在冬至日偃兵息鼓,百官放假靜休養身,朝廷停止議政,官府不聽事,舉行歲終大祭,放五天返鄉假,允許地方小吏和民間都放假宴飲送冬。冬至後邊關也關門了,所以人們要趕冬至前返鄉。民間家家戶戶舉行歲終大祭,就像過年一樣,家人團聚在一起祭祖、宴飲慶冬至節。[3]

宋代人過冬至,家家戶戶都拿出積蓄備辦新衣新帽、聚會玩樂互相祝賀,市場上很熱鬧,官府在冬至節開放「關撲」,允許民間可以賽輸贏的方式來買賣物品。有的習俗流傳到明清,承襲至今。[4]清朝時,江南蘇州(古吳中)的人們,在冬至節穿新衣、戴新帽互相賀節,宛然就是過年的景象,徐士鏡《吳中竹枝詞》唱:「相傳冬至大如年,賀節紛紛衣帽鮮。」

冬至正是一年中最嚴寒的時候,中國北方逢冬至吃水餃,傳說是東漢時,「醫聖」張仲景曾在河南為凍壞耳朵的庶民施藥濟食,留下了「安耳朵」的藥膳,演變成吃水餃的習俗。在嚴寒的冬日,吃著暖和身子的水餃,真是慰貼人心啊!為了袪除陰氣,南朝時還流行冬至日吃紅豆粥,據說可以攘除疾疫。[5]

富且昌 宜侯王 天延命長絲履。(hanfulove/Wikimedia Commons)
富且昌 宜侯王 天延命長絲履。(hanfulove/Wikimedia Commons)

三國時代,在冬至節有個很溫暖、貼心的溫馨習俗——「獻襪履」,媳婦送鞋送襪給翁姑(即丈夫的父母親),祝賀冬至納祥、迎福。[6]曹魏的曹植說「冬至獻履貢襪」[7]這種習俗古代就有,不僅在民間,在宮中也有,臣子獻履貢襪,祝頌國家亞歲(冬至)迎祥,冬至納慶。從古代的履襪來看,不僅講究實用保暖,還講究造型和圖案紋樣、花色的美觀,鞋面宛若一幅刺繡畫,給人一冬溫暖好心情。

冬至陽氣動,人們怎樣迎春、迎新生?有哪些節俗?

古時就留下從冬至起數九迎新春的習俗,「九九消寒圖」的遊戲受到許多人喜愛。

南北朝時宗懍所著《荊楚歲時記》記載:「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冬至後八十一日,人間就可見到百花盛開的春分景致了。其實在先秦時代就有類似的習俗了,春秋時代的書《管子》記載:「冬至之日始,數四十六日,冬盡春始」,那時的「冬盡春始」指的是「立春」。後來在清代時,演變出「九九消寒圖」的雅趣遊戲。

文字版的「九九消寒圖」,「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公有領域)
文字版的「九九消寒圖」,「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公有領域)

「九九消寒圖」的內容有的是詩句,有的是圖畫,選九筆的字九個作成一詩句構成「消寒圖」的主幹,添上畫兒,比如:「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等等。圖畫版「消寒圖」,有畫圓的、有染梅的,還有文圖並茂的葫蘆形消寒圖,配上押韻的「九九歌」,內含歷史典故。

從冬至這一天開始,每天在「消寒圖」上畫一筆,數完九個九日,期間將從冬至歷經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等節氣,畫完八十一劃,就到了「春分」日,放眼大地將是春色深深的景象。

清 乾隆御題 緙絲加繡《九陽消寒圖》清宮舊藏。(公有領域)
清 乾隆御題 緙絲加繡《九陽消寒圖》清宮舊藏。(公有領域)

吃湯圓也有迎新歲的含意。尤其是中國大陸南方的冬至食俗以湯圓為代表。圓圓的湯圓象徵天、象徵冬至太陽,「圓」諧音「元」,帶有「一元復始」的迎新含意;紅白兩色的湯圓,象徵天地陰陽交泰。冬至祭祖之後,全家團聚吃湯圓,稱作「添歲」,就是迎新年了,所以俗諺說「吃了湯圓長一歲」。湯圓古稱「牢丸」、又稱「牢九」,又有「湯糰」、「糰子」、「圓子」、「粉角」、「丸子」的叫法。南宋人詩中就有「浮圓子」(即煮湯圓)的說法。

冬至湯圓,圓圓的湯圓象徵天與冬至太陽,紅、白湯圓象徵陰陽交泰,同時寓意「一元復始」。(龔安妮/大紀元)
冬至湯圓,圓圓的湯圓象徵天與冬至太陽,紅、白湯圓象徵陰陽交泰,同時寓意「一元復始」。(龔安妮/大紀元)

南宋時,都城臨安人流行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用來祭祀祖先,後來逐漸盛行開來成為節俗。[8]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麵」的俗諺。餛飩和餃子的做法也類似,餃子在明代之前也稱為「餛」。所以,那時候的「餛飩」和「餃子」也可能是不同地方的叫法。

「餛飩」一詞和「混沌」諧音,有個相關傳說,說冬至吃餛飩乃是紀念中華始祖盤古誕生於混沌之意。上古時,冬至日象徵新歲的開始,而盤古開天則是帶來中華民族的誕生。餛飩頗似天地渾沌之象,吃餛飩具有祝賀初生、新生的意義。[9]

鮮蝦餛飩湯。(大紀元影片截圖)
鮮蝦餛飩湯。(大紀元影片截圖)

北宋時隆重慶祝冬至,「報時」迎新。北宋京城冬至時,在「鐘鼓樓」廣場有雞唱、鳴鼓「報時」的盛大儀式。

詩聖杜甫有詩吟:「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節,人間與天上同步驅走陰寒,迎新生、納祥慶!敬天、祭祖,家人團聚,獻襪履和各種食俗都溫暖著代代中華心。

註釋:

[1]《史記·天官書》就記載:「歲始或冬至日,產氣始萌。臘明日,人眾卒歲,一會飲食,發陽氣,故曰初歲。」

[2]《周禮春官·神仕》記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3] 見《後漢書‧志‧禮儀中》和蔡中郎《獨斷‧卷下》記載。

[4]《東京夢華錄‧卷十‧冬至》原文:「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5]《荊楚歲時記》說:「冬至日,量日影,作赤豆粥以禳疫。按共工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死,為疫鬼,畏赤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

[6]《太平御覽·卷二八·時序部·冬至》:後魏崔浩《女儀》說:「近古婦人,常以冬至上履襪於舅姑,踐長至(*冬至)之義也。」

[7]《冬至獻襪履頌表》:「伏見舊儀:國家冬至獻履貢襪,所以迎福踐長,先臣或為之頌。……亞歲迎祥,履長納慶。不勝感節,情繫帷幄,拜表奉賀,並獻紋履七量,襪若干副。」

[8] 南宋陳元靚的《歲時廣記》提及:「京師人家,冬至多食餛飩。」;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也提到:祭祀以餛飩祭祀祖先。

[9] 清代《燕京歲時記》就記載:「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像,故於冬至日食之。」#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