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港人傳媒《如水》網站在香港被封,同時間本人主理的教育吹哨網台《教育刺針》一則關於721「調頭警」的報道也在香港被封。事件引發廣泛關注,不少人擔心香港海外媒體何去何從。
執筆之際,已經是7日以前的事。原本以為新聞七日鮮,事件會開始沒有人再提,誰知剛剛發現後勁頗為凌厲,而且後來追上的,竟然是左派媒體。
朋友傳來某左派周邊媒體的造圖,圖上有我當年「庚子科場案」接受傳媒訪問時忍不住哭的截圖,配以當年「賣國試題」以及721「調頭警」報道截圖,文字設計模仿多項選擇題:「前香港考評局評核發展部經理『深黃』學者楊穎宇一生下場」,4個選項是A: 死不足惜,B: 過街老鼠,C: 移英難民,D: 以上皆是。
「答案」當然是D啦。
這種挖苦圖,幾年來一直都有,意念毫無寸進,其實非常沉悶。反而今次挖苦功力不及從前,沒有把我的照片塗成綠色青面鬼,有辦事不力之嫌。
真正有驚喜的,是銅紫荊勳賢、70年代《中大學生報》總編輯、《星島日報》前總編輯、《巴士的報》現任副社長黎廷瑤披甲上陣,在《巴士的報》發表評論,文字充滿喜感,頗有傳世價值。
首先,作為認中關社老將,黎氏(噢,竟然又係姓黎)左一句「深黃學者」,右一句「政治報復之心不死」。原來香港有紅氣(以前叫做「皇氣」)的傳媒人,現在的文字可以有咁濃厚的批鬥色彩。2019年之後香港傳媒發展一日千里,真叫人大開眼界。
其次,該評論的文學色彩十分豐富。「這【限制香港流通】既是facebook的決定,他亦沒去爭拗」:我接受媒體訪問時講過,我從一開始已沒有想過「爭拗」,只在意事件對香港、對傳媒的意義,不知黎氏此句是否搵周公時油然而生的靈感?
「今次政府猛然出手,起碼可令他有所收斂。」《刺針》成立至今超過9個月,黎氏這一句是我見過最一廂情願的想法。正如我早前出席「英國港人書展」做分享時所講,教育界未來幾年仍會有不少「好人好事」陸續發生,我十分歡迎關心教育的朋友多開幾個《刺針》,為香港教育界略盡綿力。
黎氏極左言論最有喜感的,當屬這一句:「楊穎宇在英創辦《教育刺針》……不單止搞鮮明的『軟對抗』,也有個人政治報復意味。」稍有做過功課者不難發現,《刺針》於2023年12月22日成立,之前兩年我沒有呼籲過人報料,但「料」卻不脛而來達兩年之久。成立《刺針》亦是朋友建議,我只是活在當下,摸着石頭過河。黎氏作為一個老報人,不問青紅皂白,不問教育界、社會制度出現了甚麼劇變,而只是一味套用官腔,指控一個吹哨平台,所作評論如何失焦,路人皆見。
在網上搜尋黎氏資訊,讀到2002年他接受中大校友事務處訪問,訪問有以下一句:「提到當年的學生報,黎廷瑤劈頭第一句話就是:『當年《中大學生報》的最大特色便是脫離群眾。』」
希望《巴士的報》不會重蹈覆轍。◇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它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