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一家名為Refinery的酒店的屋頂酒吧吃早餐時,我點了一份「意大利紅燴蛋」,我點了這道但丁風格的菜,煎蛋浸在西班牙辣香腸和莎莎醬(辣番茄醬)裏,配上酸麵包。我點對了,特別是當菜裝在一個小鐵煎鍋裏端上來時。
太正宗、太地道了!真不愧是Refinery!
我們生活在不粘鍋的時代,時尚高端的閃亮銅鍋(主要為了外觀)、從玻璃到石材以及上千種合成材料製成的煎鍋層出不窮,以至於今天人們在任何一家炊具店都面臨著令人眼花繚亂的選擇。有些鍋甚至是由應用程式操作的,或者據我所知,是由人工智能驅動的。
儘管如此,沒有甚麼比鑄鐵煎鍋更棒的了,不僅適合煎炸,還能用於烘焙。這是古老技術依然是最佳技術的例證,我珍視我的鑄鐵鍋,它曾屬於我的祖母,也許還是她的祖母的,鍋仍處於完美狀態,顯然會一直保持下去。
網上有很多鑄鐵鍋可供選擇,大多數售價在20到30美元之間,只是大小、形狀不同,其它方面質量都一樣,就是鑄鐵而已,這正是它的偉大之處,市場的奇蹟讓每個人都能輕鬆獲得這件美麗的商品。
一旦離開人世,您的子女將爭相繼承您的遺產。
在這個一切都得到了改善的時代,我的口袋裏隨身攜帶著科技奇蹟,可以透過語音指令訪問所有的現有音樂,也可以告訴同一個裝置去打開咖啡壺,但鑄鐵鍋卻顯得格格不入。據大家所知,它們在古代就已存在,我們所稱的鐵器時代從公元前3000年持續到公元1850年,最終因鋼鐵的商業化供應而結束。
現在,當需要煎蛋或煙肉、做玉米麵包、烤魚、為牛排澆點甜汁、焯蔬菜,你會選擇用甚麼鍋呢?鑄鐵鍋。懂得烹飪的人都對它深信不疑。
我個人從來沒有找到比這更好的廚具,就我而言,在烹飪方面,仍然停留在鐵器時代。
除了作為一款出色的烹飪工具之外,它還有甚麼吸引力呢?也許它激發了我們內心深處原始的一面,或許它讓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到一種未曾體驗過的拓荒者身份,也許它代表了我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渴望,去觸摸我們想像中的自己的根,回歸真正重要的事物上。通過消費主義而非政治來滿足這種渴望,這樣的方式顯然好得多。鑄鐵鍋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發現自我的途徑。
然而,我注意到我的一些朋友對嘗試鑄鐵鍋有些謹慎。關於鑄鐵鍋有很多誤解,許多人因此會感到畏懼。例如,常聽說新鍋無法用,要先開鍋,而開鍋過程很麻煩。實際上,這完全不正確,開鍋只需將其倒置在焗爐中烤30分鐘,然後就可以用了,用得次數越多越好。
常聽到的另一個說法是,用洗碗液涮鍋會毀鍋,事實並非如此。鐵是一種如果不夠堅韌就甚麼都不是的材料,幾乎稱得上是堅不可摧的。太多的洗碗液會穿透鍋表面的油脂,但重新添加這些油脂非常簡單。這麼多年來,人們一直糾結於300美元的平底鍋應該用甚麼樣的鏟子,而一把老式的鋼鏟就可以用在鑄鐵鍋烹飪,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清潔鐵鍋還有一個秘訣。使用者都知道,鐵的特性在於它會隨著溫度的變化可以伸縮,高溫使鑄鐵鍋關緊,低溫則使其鬆開。因此,當你用鑄鐵鍋烹飪,做好菜後,只需在鍋中灑些冷水,即可輕鬆去除粘附的食物。此外,我使用的另一個小竅門是:從雪櫃拿出一個冰塊,讓它融化,油垢便會迅速輕鬆地脫落。
鐵的伸縮性非常適合去除鍋底粘附的食物殘渣。假設你在煎牛排,很快開始粘鍋。你在鍋表面上倒幾湯匙冷水。這時,糖份被釋放,在肉表面形成了一層糖漿,呈現出光澤的外觀。你可以用這種方法處理豬肉、魚、牛肉,實際上,任何在鍋中烹飪的食物都可以這樣做。
鍋清洗乾淨後,將其擦乾就可以收起來了。為甚麼要擦乾?因為它是鐵的:會生鏽。如果生鏽,也不是大問題,只需把鏽除掉並重新塗上食用油即可。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可以將鍋放在爐灶上加熱大約一分鐘左右,去除水份。然後,在鍋表面刷一層油(我喜歡用橄欖油,但任何食用油都可以),待鍋冷卻後,就可以把它收起來了。
可能聽起來有點麻煩,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做有一種儀式感,你正在重演古老的傳統,對鍋做甚麼都不會傷害到它。
鑄鐵炊具再次流行,我一點也不驚訝。洛奇(Lodge)鑄鐵廠是美國最後一家鑄鐵工廠,近年來一直在大規模擴張,這類鍋價格便宜,是人們在炊具方面的最佳投資。
另一方面,可以逛逛當地的Goodwill店,很可能在那兒找到一個二手的鍋。有些人不喜歡生鏽的鍋,但是,只要用鋼絲球擦,再用油重新潤一下就可祛除鐵鏽,鍋很容易修復。也可以在跳蚤市場上以幾美元的價格購買。
鑄鐵鍋的持續流行說明了一點,那就是技術的目的不是為了創新,也不是為了讓生活複雜化,更不是為了做前所未有的事情。技術的目的不是困惑、混淆或迷失方向,而是讓你的生活更美好。就鑄鐵鍋的例子而言,技術可以來自任何時代,甚至是古代。
正如洛奇鍋具公司所言,鐵是永恆的。#
作者簡介:
傑弗里‧塔克(Jeffrey A. Tucker)是總部位於德薩斯州奧斯汀(Austin)的布朗斯通研究所(Brownstone Institute)的創始人兼總裁。他在學術界和大眾媒體上發表了數千篇文章,並以五種語言出版了10本書,最新著作是《自由抑或封鎖》(Liberty or Lockdown, 2020)。他也是雜誌《米塞斯之最》(The Best of Mises)的編輯。他還定期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經濟學專欄,並就經濟、技術、社會哲學和文化等主題發表演講。
原文:For the Love of an Iron Skille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