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22日表示,統計到全港共有91個「水浸黑點」,比渠務署統計數字多出22倍。其中,九龍城區和黃大仙區的水浸黑點最多,分別有13個和12個。渠務署今(25日)在Facebook專頁「下水水」發表千字帖文,回應民建聯指的「水浸黑點」,同署方「容易淤塞地點」的考慮相近,後者主要針對由渠務署、路政署和民政事務處管理的地點;前者則包括政府管理的公園、公共屋邨,及私人管理的地點。
帖文稱,署方在1994年建立識別全港「水浸黑點」的方法,基於雨水排放系統的排洪能力、水浸紀錄、受水浸影響的面積、對社會或經濟造成的影響等一籃子因素界定。
仍有4個水浸黑點
渠務署至今已消除127個「水浸黑點」,形容是數目大幅減少。現時仍有4個水浸黑點,分別位於新田石湖圍、林村谷盆地、漆咸道南(加連威老道和柯士甸路之間)及薄扶林村。
其中,薄扶林村、漆咸道南兩個水浸黑點的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現正進行中。其餘兩個水浸黑點的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正在規劃及設計階段。
去年極端暴雨後 更新「容易淤塞地點」名單
署方說,「水浸黑點」以外,會有地區在暴雨期間出現局部範圍,並帶來相當不便的水浸。據以往觀察,這些地點水浸的成因,是由於樹葉、泥沙或雜物等,隨逕流沖到排水口而導致淤塞,並不涉及排放系統的排洪能力。
因應去年9月發生的極端暴雨,渠務署在分析所有水浸個案後,已更新「容易淤塞地點」名單,涵蓋全港約220個地點。
渠務署表示,針對「容易淤塞地點」,每當預測暴雨來臨時,會立刻調配人手巡查相關位置,如發現淤塞情況,會即時清理,以減低水浸風險。大雨過後,署方會再次巡查這些位置,和按需要再次清渠。
署方指出,今年5月的持續暴雨中,渠務署聯同各政府部門迅速應對及努力下,所有水浸個案均能於收到通知後一至兩小時內完成處理。
渠務署會聯同相關部門會繼續積極與持份者溝通,並按需要納入「容易淤塞地點」名單,做好部署以減低水浸風險。
署方稱會持續推展防洪基建設施,包括現時施工中的11項大型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及即將開展的7項大型改善工程,持續提升本港整體防洪能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