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香港遭遇所謂「500年一遇」暴雨,多區出現大規模水浸。有政黨最近統計到全港共有91個水浸黑點,比渠務署統計數字多出22倍。其中,九龍城區和黃大仙區的水浸黑點最多,分別有13個和12個。

民建聯今日(22日)召開記者會表示,根據渠務署的統計,全港只有4個水浸黑點,分別是元朗新田石湖圍、林村谷盆地、漆咸道南近加連威老道和柯士甸路交間、薄扶林村。

由於民建聯認為這些水浸黑點不適合被用作評估任何地區的「實際或潛在風險」,所以其區議員和地區幹事今年5月至6月期間,實地搜集「有實際或潛在水浸風險」的黑點。結果顯示,全港共有91個水浸黑點,大部份屬政府管理,其中45個位於九龍,38個位於新界,8個位於港島。九龍城和黃大仙的水浸黑點最多,分別有13個和12個;離島和西貢分別有10個及9個黑點;元朗、屯門和南區各有1個水浸黑點;灣仔區則沒有。

黑點包括柴灣環翠停車場、黃大仙中心北館等。有78個屬政府管理,有13個屬私人地方。民建聯建議政府可考慮檢視私人場所管理人責任。他們又解釋,其統計水浸黑點辦法是「寧濫莫缺」,定義與政府不同,該黨實地考察兩個月內曾發生水浸的地點,政府部門可能使用工程方法進行統計,可能更科學化,所以造成了統計數字的差異。

新界東南立法會議員李世榮稱,當局部地區出現大雨時,例如5月將軍澳單日錄得超過400毫米降雨量,超出排水系統的負荷,積聚在地面的雨水無法及時排走,導致水浸。調查還發現,沙泥和樹枝堵塞了渠道,降低了排洪能力;市區水浸一般為時短暫,新界地區雨水積聚和退卻都較緩慢。

李世榮提出一系列建議,包括諮詢區議會更新水浸黑點名單、加設沙包和擋水板、設立水浸預警通報系統;建議渠務署將香港的整體排洪標準,從現有可應付到2050年延長至2070年。他指出,由於氣候變幻莫測,暴雨頻率從「200年一遇」變成「100年一遇」,甚至現時好像「幾年一遇」。他強調,既然政府需要到立法會申請撥款,希望工程具有前瞻性。@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