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即將進入風季,渠務署周四(23日)舉行傳媒簡報會,講解當局的準備工作及科技應用。渠務署署長莫永昌表示,因應去年的大雨經驗,當局將會強化緊急應變的工作,並利用新技術監察水位情況。

莫永昌表示,今年署方的工作重點是「韌性防洪」,透過推展基建工程,減少水浸的風險。因應去年9月初的大雨,署方由去年9月起,於全港進行多項改善工作,其中針對去年水浸的地方進行120項小型改善工程,包括柴灣道迴旋處一帶,改善現有進水口、加建路邊集水溝、排水泵房等。

黃大仙亦改善了沙田坳道上游雨水進水口、黃大仙站部份出口排水沙井、在龍翔道加建排水管等,大部份工程在今年第一季已經完成。另外,11項大型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亦正在進行,包括興建雨水渠和地下蓄洪池,預計在今年至2030年期間分批完成。

莫永昌指,渠務署汲取去年特大降雨經驗,已檢視及強化緊急事故控制中心及緊急應變隊伍的運作,隊伍數量增至最多160隊,運作基地則增至30個。又指應變隊伍在5月4日及21日兩次紅雨都發揮良好作用。當局亦已加強應用創新技術,例如今年初在黃大仙及柴灣區內曾發生嚴重水浸的位置,在超過30個雨水沙井安裝智能感測設備,24小時實時監察雨水渠的水位狀況。

另外,署方亦介紹了多個防洪科技應用儀器,例如「不倒翁」球形地下管道檢測機械人,它突破傳統限制,克服於水流急速的渠務設施中檢測時容易「翻船」的問題,提供360度穩定且清晰的實景影像,以便渠務人員日後透過電腦系統清晰查看管道的狀況,並及時安排維修;以及外型貌似檸檬,能夠安裝在沙井監察雨水水位的浮球式水位感測設備「檸檬查」等。

莫永昌又表示,當局計劃今年內在元朗及尖沙咀試行以人工智能系統,實時分析街道影像,辨識街道水浸情況,及早派遣應變隊伍處理。@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