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票房過億的港產片《九龍城寨之圍城》,海報上充滿氣勢的字體,正是去年二月復刻完畢的港式招牌中的北魏字體,字體師陳敬倫(K Sir)感恩電影設計選用「爆北魏體」,讓消失中的港式招牌字在大螢幕上再現輝煌。在電影場景中,還有7個畫面出現了「鑼機體」,如舊式汽水櫃上的標識,這正是他剛剛展開的字體修復項目,這款字體多出現在老店中的亞加力膠告示牌、舊式工廈和舊樓指示牌中,隨著城市拆遷、老店消失,這款字體很可能失傳。

字體師陳敬倫(K Sir)與他在長沙灣「搶救」回來的第一塊鑼機字告示牌。(受訪者提供)
字體師陳敬倫(K Sir)與他在長沙灣「搶救」回來的第一塊鑼機字告示牌。(受訪者提供)

《九龍城寨之圍城》海報上的「爆北魏體」。(寰亞電影提供)
《九龍城寨之圍城》海報上的「爆北魏體」。(寰亞電影提供)

在未有電腦字體的年代,有一種特殊的「造字法」,製作師傅透過一部裝有電鑽鑽咀的下壓式鑼機,逐筆逐筆用人手雕刻出的字體,被稱為「鑼機體」。陳敬倫分析,這款字型是如今圓體字的前身,字型端莊大方,字體粗幼一致,簡明易讀,多用於告示牌中。雖然「鑼機體」不如「北魏體」在招牌中那麼常見,但也是香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隨著師傅老去,舊區清拆,如果不「搶救」這一文化,或許下一代人就不知道這種字體的存在。陳敬倫如今展開眾籌計劃,期盼盡快達標,可支撐他啟動新的「造字」項目。

長沙灣「搶救」鑼機字告示牌

談及陳敬倫決心投身復刻鑼機字的契機,還要從2022年說起。他清晰地記得,那是5月14日下午,他突然心血來潮,想去長沙灣美居中心看看一張鑼機字告示牌,這張牌早前他拍過照,但是未有近距離的照片供分析。當他到達目的地時,發現現場搭起了棚架,展開大廈維修工程。他立即前往告示牌位置查看,發現已經拆掉。當他懊悔萬分、深感遺憾的時候,走到路邊看到一個大垃圾貨斗,他想找的告示牌就在裝修廢料堆上,就這樣,他「搶救」了這塊告示牌,免於其到堆填區的命運,也為他復刻鑼機字體留下了「火種」。

鑼機字體多出現在告示牌上。(受訪者提供)
鑼機字體多出現在告示牌上。(受訪者提供)

鑼機字應用的範圍很廣,陳敬倫舉例,在八十年代或之前興建的建築內可以找到,包括告示牌、指示牌、警示招牌、店鋪內溫馨提示、門牌號碼,信箱編號、電梯間等等,新式大樓已廣泛採用打印技術,這樣的用鑼機雕刻的字牌就不復存在。陳敬倫搜羅了全港二百多塊鑼機字牌,他分析,全盛時期全港約有五十多位師傅從事此行業。

陳敬倫分享:「每位師傅就好似書法家一樣,都有自己一套獨有處理寫法或稱字模。唯一相同就是字體粗度必定一致,因為沒有理由字體刻到一半時走去換鑽咀吧,所以字體沒有粗幼對比感,即使筆畫繁多也有可愛之處,這種不完美的風格卻有一種現今電腦字沒有的街坊味道。」

舊式汽水機上的鑼機字。(受訪者提供)
舊式汽水機上的鑼機字。(受訪者提供)

舊式汽水機上的鑼機字(局部)。(受訪者提供)
舊式汽水機上的鑼機字(局部)。(受訪者提供)

鑼機字怎樣「鑼」出來

「鑼機字」這個概念對一般人來說很陌生,究竟這款字是怎樣生成的呢?陳敬倫雖然未能親身體驗整個製作流程,但透過文獻資料,推斷出製作「鑼機字」的製作過程。

他解釋,前期準備包括書寫內容,告示類的標題字要簡單清晰,而且為避開標點符號,就要排列整齊甚至押韻。然後要決定展示大小,如A5、A4、A3的格式,再選擇膠片顏色,多數的顏色是黑白紅黃啡五色,綠藍橙金色透明較少人使用。最特別的是有一種膠牌叫「三文治」,表面有一層薄薄白色,下一層就是黑色,「鑼字」時鑼穿白色表面就會呈現黑色免除落油工序。鑽嘴粗度也會決定字體大小,分析膠片的厚度,通常為3毫米至10毫米,最小的字約5毫米大,最大見過1尺大。

接著就可以進入準備字模階段,他提及,字模其實好似配鎖匙一樣,造了第一個字種出來,就可以跟著鑼針軌跡複製第二個大致一樣的出來。因為鑼機字多用於告示牌,除了大廈名稱,內容大致相同,所以字模堆算其實不多於2000字,已經足夠應付市場需要。

到了「鑼字」的關鍵點,師傅用鑼機製作期間需要聚精會神,因為一旦寫錯字,整塊膠片就要重做。刻好字後,就要落油掃上顏色,為了凸顯告示牌上的內容清晰,用色方面也需要留意使用單一的對比色,如白底黑字或紅字,紅底白字、綠底白字、黃底黑或紅字等。使用漆油方便耐用快乾,上油後用白布包住一塊細圓形膠片,再用天拿水或火酒清理。

小區內的鑼機字告示牌,白底紅字十分顯眼。(受訪者提供)
小區內的鑼機字告示牌,白底紅字十分顯眼。(受訪者提供)

最後再因應需要四角鑽孔,這樣方便膠片告示牌張貼,很多告示牌十分耐用,歷經幾十年也安然無恙,最多只是褪色或者油漆龜裂,字樣依舊清晰。如今的印刷體未必能如此耐用。

研究鑼機字的來源,唯一讓陳敬倫失望的是他未能用原始的鑼機親手製作一套告示牌出來,因如今已經找不到舊式鑼機,很可能已經進入堆填區。如果能夠找到鑼機和當年的師傅,說不定還能再開工作坊,讓人體驗一下鑼機字的造字方法。

鑼機字膠片告示牌最常見。(受訪者提供)
鑼機字膠片告示牌最常見。(受訪者提供)

修復鑼機字 為一代香港文化留痕

早前「爆北魏體」進行中時,陳敬倫已經感受到與時間賽跑的緊迫。當眼見一塊塊舊式招牌被拆下,過去招牌林立,整條街興旺的盛況不再,他越發覺得做字體保育這件事的重要性。「原來你從小到大接觸的這些招牌,可以在一兩年間突然消失,真是很可惜的。很慶幸過去一年走遍全港,盡力保全它們的靈魂!」能夠在港產電影中看到他的保育成果,更鼓舞了他繼續再下一城,修復鑼機字,他認為同樣有緊迫感,如果不能將其字型保留下來,很可能就會隨著歷史湮沒。

鑼機字出現在日常生活的指示牌中,是一種重要的字型,但很容易被人忽略。(受訪者提供)
鑼機字出現在日常生活的指示牌中,是一種重要的字型,但很容易被人忽略。(受訪者提供)

「我覺得這種字,對於一般人來說,可能就是我平時在舊樓就看到,看一眼就算了,因為它又不是那樣顯眼,不像招牌那樣吸引人,是在裏面的東西,覺得很普通。那如果我們加入設計的美學,用一個藝術品的方式推出來,整件事又不一樣了!」陳敬倫計劃復刻8000個常用字,並推出窄身版、闊身版、扁身版,以方便用家在設計時使用。

陳敬倫計劃復刻8000個常用字,包括三款不同的字型,圖為窄身版。(受訪者提供)
陳敬倫計劃復刻8000個常用字,包括三款不同的字型,圖為窄身版。(受訪者提供)

面對當下的香港移民潮,以及如今簡體字漸漸在香港流傳,他認為更有必要將這套獨具香港特色的復古繁體字型修復完成,可以流傳後世:「我覺得到外國的一批香港人,他們都很懷舊,很想保留香港的情懷,我覺得有不同的選擇其實是很好的,尤其是鑼機字有很多手寫體才有的特色型態,和電腦圓體字不一樣的,更有溫度。」◇

陳敬倫「爆鑼機體復刻造字三部曲」計劃詳情:
https://www.kickstarter.com/projects/blowupfont/1496438978?ref=9hxath

陳敬倫計劃復刻8000個常用字,包括三款不同的字型,圖為闊身版。(受訪者提供)
陳敬倫計劃復刻8000個常用字,包括三款不同的字型,圖為闊身版。(受訪者提供)

陳敬倫計劃復刻8000個常用字,包括三款不同的字型,圖為扁身版。(受訪者提供)
陳敬倫計劃復刻8000個常用字,包括三款不同的字型,圖為扁身版。(受訪者提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