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熙攘攘、人頭攢動的旺角,給人的印象除了是購物的好去處外,還有哪些隱藏在城市面貌角落中的生活情境,大家日日經過卻不被留意的人、事、物?而這些人們習以為常的城市角落和看似普通的行業,細細品味,當中「大有乾坤」。研究香港城市和市民生活場所關係的團隊「生活營造」,與大家漫步旺角,從一個個生活細節中觀察,從舊區角落的一幕幕尋覓社區與人的連結。

建築師適凡和「生活營造」的另兩位團隊成員去年出版《塲境.圖式——香港城市空間圖典》,談起出書的初衷,他的想法很簡單:「研究城市的圖紙通常都好專業,我們就想用一個輕鬆一些的方式和大家分享城市中不同的細節,尤其是一些舊區都有故事,用圖式的方式表達可以更為立體,城市也不只是有建築物,有好多『另外的一面』,於是就寫了這樣一本書,用圖式詞彙來表達和分類香港獨有的場景。」以旺角為例,他相信這裏有著獨一無二的人文景象,舊建築、巷仔舖、小巴站、主題街道⋯⋯都可以給予人多方面的思考。

《塲境.圖式——香港城市空間圖典》書影。(鄧卓儒/大紀元)
《塲境.圖式——香港城市空間圖典》書影。(鄧卓儒/大紀元)

巷仔舖的社區休閒空間

走訪旺角一間巷仔舖,賣一些雜貨、飲料,看起來汽水冰櫃平平無常,但店主李太的一句話引起了節目主持泰哥的興趣:「要不要買嘢飲?我的汽水當然同七仔的汽水不同啊!」性情直爽的李太開朗健談,初次見面就打開了話匣子,她原本在深水埗開舖,因加租無奈遷至現今在旺角的巷仔舖,如今的生意僅僅可以維持基本生活,有時甚至連溫飽都不能保障,她無奈地說:「冇生意我不敢吃飯,只能吃麵包⋯⋯」

李太經營的巷仔舖。(鄧卓儒/大紀元)
李太經營的巷仔舖。(鄧卓儒/大紀元)

適凡來旺角也常常幫襯李太,和她聊天。他觀察到,在李太的店舖旁的梯級打掃得乾乾淨淨,常常有不同的人在這裏休息,南亞裔人士、附近餐廳的侍應、麥當勞的員工⋯⋯在休息的時間總會來李太的舖頭幫襯一枝煙或者一瓶飲料,坐在梯級上小憩。這也許就是李太口中她家的汽水與便利店不同的原因了,適凡續說道:「這裏變成了一個社區空間、休閒空間,李太招呼好,不介意他們在這裏休息。」他感動於巷仔舖間的人情味,或許這裏的環境不如商場和便利店舒適,冬天寒風陣陣,夏日酷暑難耐,但李太熱心的招呼讓他願意在此停留更長的時間,體驗這份誠摯的街坊情誼。

社區重建與保育藏問號 失去的味道再尋不回

泰哥與適凡走訪金魚街,這條以售賣金魚為主的寵物一條街,是香港獨具特色的街道之一。金魚街講起來也有段故,五十年代的油麻地火車站附近有很多小販賣金魚和紅蟲,到了七十年代中期,他們遷移至通菜街北段,從當年的街邊小販到固定商舖,以售賣金魚為主,漸漸發展為今日的「金魚街」。泰哥認為,金魚街是一條深入港人生活的購物區,不只是做遊客生意,價格也較為合理,能夠順著市民的喜好而發展,是十分值得保留的一個特色街道。

「金魚街」的商舖。(鄧卓儒/大紀元)
「金魚街」的商舖。(鄧卓儒/大紀元)

適凡聯想起七十年代一度興旺的「雀仔街」,高峰期有80多間商舖,唯在九十年代初因「亞皆老街/上海街重建計劃」整條街清拆,建起旺角購物地標朗豪坊,雀仔街的商戶於97年遷移至近花墟道一帶的園圃街雀鳥花園。而售賣體育用品的「波鞋街」,亦歷經重建工程,發展為有三層商場和上蓋廿七層住宅的單棟高樓,在商場的購物體驗和小店的購物體驗全然不同。又如三十多年歷史的油麻地「甘肅街玉器市場」,因中九龍幹線工程的展開,從而在前年底搬遷至新建的臨時市場。

售賣體育用品的波鞋街,亦歷經重建工程,發展為有三層商場和上蓋廿七層住宅的單棟高樓THE FOREST。(鄧卓儒/大紀元)
售賣體育用品的波鞋街,亦歷經重建工程,發展為有三層商場和上蓋廿七層住宅的單棟高樓THE FOREST。(鄧卓儒/大紀元)

波鞋街地舖。(鄧卓儒/大紀元)
波鞋街地舖。(鄧卓儒/大紀元)

適凡認為,每條特色的街道經過許多年不同人的參與,會形成該街道的特質,搬去不同的地方,有的商戶會流失,在新的一個地方重新開始,其實已經不再是過去的味道。他並不反對城市的發展,作為一名建築師,他更關心的是城市發展時怎樣規劃好街道,能夠順應市民的喜好,合理的進行翻新,在最大限度保留昔日最好的情形的情況下進行發展。因很多時候香港的規劃和發展都很突然,說清拆就清拆,說搬遷就搬遷,這樣令人措手不及,這正是保育人士擔憂的。

建築師適凡認為,社區有許多故事值得發掘。(鄧卓儒/大紀元)
建築師適凡認為,社區有許多故事值得發掘。(鄧卓儒/大紀元)

特色街景形成屬於香港本土的圖式

在旺角還有很多特色的街景,例如一些店舖鐵閘、街道的圍板上被貼滿各類廣告,細心觀察這些廣告單張並非使用漿糊固定,而是撕去不留痕跡的膠紙,從這些細節也可了解到,貼廣告的人明白這些地方只是一個臨時的位置,因此粘貼時也會考慮到清理的難易度。適凡笑笑:「我到訪過不少城市,都沒有發現這樣貼廣告的方式,或許這也是香港特色吧!」除了圍板廣告外,樓梯招牌、窗口招牌、霓虹招牌,都頗具港式特色,這些點滴,都被團隊畫成簡圖,收編至《塲境.圖式——香港城市空間圖典》之中。

旺角特色圍板廣告。(鄧卓儒/大紀元)
旺角特色圍板廣告。(鄧卓儒/大紀元)

適凡喜歡遊走城市間的一個個角落,用自己的眼睛細心觀察所遇見不同的人和建築,用腳步丈量這裏的每一寸土地,再一筆筆地畫下來進行歸類。他認為這一張張由記憶和場景片段組成的屬於香港本土的圖式,在不同人的眼中都有自己的解讀,無論走到世界哪一個角落,只要翻開這本書,抽出這些記憶碎片拼合出來,都可以形成一個充滿香港特色的場景。書本選用「塲境」這一說法,適凡表示是地點、情境的意思,想與一般的戲劇場景區分開。「這是一本屬於平民的專業手冊,我們也運用了一套建築學會用到的測量方法,只不過表現上手法較為漫畫式,可以描述到不同的氣氛和場景,甚至一些記憶。」◇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