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陳敬倫(K Sir)走訪長沙灣街頭,聆聽他對碩果僅存的老店招牌字介紹,才明白過去未曾留意的傳統電器行、肉檔、珠寶行的舊式招牌原來大有乾坤。落筆大方有力、字跡清晰粗獷的北魏體,在香港經濟騰飛的日子風靡一時,近代書法家區建公、蘇世傑、卓少衡揮毫落紙,為本港招牌歷史留下了難忘的一筆。去年三月,原任元朗區議員的K Sir被舊葵涌工業區老字號的招牌吸引,感慨老店消失得太快之際,他萌生了修復北魏體的想法,盼透過數位復修的方式將一個時代的香港特色字體保存下來。

陳敬倫(K Sir)以大大的「釋懷」二字作為字體藝術展參展作品,表達出他最近的心情。(唐健豐/大紀元)
陳敬倫(K Sir)以大大的「釋懷」二字作為字體藝術展參展作品,表達出他最近的心情。(唐健豐/大紀元)

近日在長沙灣咖啡店Contrast舉行的「見字飲啡」香港字體藝術展中,K Sir帶來自己正在進行修復的北魏體參展,將其取名「爆北魏體」,想表達出自己對這款字體的讚嘆之情。以大大的「釋懷」二字作為參展作品,表達出他最近的心情,歷經挫折再次站起,重新規劃人生,他相信書法的藝術能夠給予他力量。

記者跟隨K Sir走訪長沙灣街頭,尋覓舊式招牌上的北魏體。(唐健豐/大紀元)
記者跟隨K Sir走訪長沙灣街頭,尋覓舊式招牌上的北魏體。(唐健豐/大紀元)

漫遊街頭尋區建公真跡 見證港戰後工商發展

記者早一星期約定K Sir在長沙灣街頭,訪問當天,街上落著微微細雨,K Sir事前告知記者不必將拍攝延期,大家只要擔著雨傘走就好。我們於是跟隨他的腳步,由發祥街出發,再從青山道走到順寧道,尋找湮沒都市內的書法遺美。

長沙灣肉食公司的銅製浮雕招牌,可辨認出是區建公的作品。(唐健豐/大紀元)
長沙灣肉食公司的銅製浮雕招牌,可辨認出是區建公的作品。(唐健豐/大紀元)

我們沿路已發掘到4款招牌,其中一間肉食公司的銅製浮雕招牌吸引K Sir停下腳步介紹,他曾初步研究該組招牌的構造和風格,可辨認出是區建公的作品,堅固程度可經歷逾半世紀的洗涮,「除非拆咗佢落嚟」,筆畫具氣勢而含蓄,為60至70年代本港中小商戶的招牌中普遍採用,亦為香港戰後經濟急速發展的重要象徵。

廣珍珠寶金行招牌。(唐健豐/大紀元)
廣珍珠寶金行招牌。(唐健豐/大紀元)

新華電器行招牌。(唐健豐/大紀元)
新華電器行招牌。(唐健豐/大紀元)

除了中上環和九龍外,元朗也是區建公真跡的集中地,由「好到底麫家」到博愛醫院牌坊,在當區出身的K Sir如數家珍般列出這些由區建公題字的地點。

每一段人生經歷都值得珍惜 為當下的使命鋪路

自中學起K Sir就嶄露出藝術天份,藝術科老師鼓勵他參加各類的設計比賽,榮獲各類獎項,畢業後投身設計界,卻不如他想像中順利,理想與現實總是不能劃上等號。在他意興闌珊之時,決定重啓人生,赴美留學修讀雕塑,後留校任職考古學部門的古蹟繪製師,在美國的10年,是他生命非常重要的一筆,對他現今修復字體也產生了正面的影響:「這段經歷讓我在繪畫、研究古蹟方面有很大的提升,讓我有能力去做到現在的事!」美國返港後,他曾想過做全職雕塑家,但未能如願,走上了視藝科導師之路。又一個10年過去,2020年成為民選議員,投身元朗區的社區工作,希望用他的藝術專長改變社區氣氛,沒想到一年後夢碎,無奈被辭職。

K Sir走訪舊葵涌工業區時,目光被一個老字號的招牌深深吸引。(陳敬倫提供)
K Sir走訪舊葵涌工業區時,目光被一個老字號的招牌深深吸引。(陳敬倫提供)

人生之路並沒有因為挫敗停滯不前,K Sir很快重新站起,找到了新的方向。去年三月,當他走訪舊葵涌工業區時,目光被一個老字號的招牌深深吸引,這款字體氣勢十足,他第一反應就是:「嘩,好爆呀!」當他用手機拍下這款字體放到社交媒體後,朋友的留言啟發了他:「不如你試下整理這款字體啦!」一向對文化保育和研究感興趣的他,了解字體背後的歷史文化後更加振奮:「這種字體好有氣勢,我最欣賞區建公的字,你看每一個招牌都是獨一無二的。我真的越來越喜歡這種字體!」

貨車北魏體。(唐健豐/大紀元)
貨車北魏體。(唐健豐/大紀元)

K Sir認為,北魏體是代表香港最鼎盛年代的一種字體,從周圍的招牌就能看出來,但當一些舊樓、舊舖拆卸後,這些字也就隨著歷史的過去而消失,如果可以透過他的努力將字體保存下來,這是他目前最想做的事。他意識到,自己過去人生的每一段學習經驗對當下的字體修復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他擅長的繪畫、雕塑,這對他目前啟動的工作都有莫大的幫助。

K Sir(右)認為,北魏體是代表香港最鼎盛年代的一種字體,從周圍的招牌就能看出來。(唐健豐/大紀元)
K Sir(右)認為,北魏體是代表香港最鼎盛年代的一種字體,從周圍的招牌就能看出來。(唐健豐/大紀元)

啟動眾籌計劃 昔日招牌字有望在近年內完成保育

整套中文字型有逾8,000字,K Sir記錄下相關的字型後,他會透過自己手繪填補空缺,再利用數碼技術將每一粒字角度移正,再把每一隱藏筆劃都畫出來,然後調校粗度及大小。他嘗試修復每一個部件,合併成為不同的「爆北魏體」字型,最後以Unicode編碼製成電腦字型,讓大家都可以輸入使用。除了大家一般認識的經典北魏正體字之外,他還計劃推出兩款更粗及幼身版北魏體,可以給大家在設計中不同選擇。

K Sir展示修復中的北魏字體。(唐健豐/大紀元)
K Sir展示修復中的北魏字體。(唐健豐/大紀元)

K Sir了解到,近代書寫北魏體的書法師傅逾50位,他們為本港招牌歷史留下了一個時代的痕跡,他們的書寫風格有細微不同,對於整理字體來說留下了一個難題。K Sir想到,他需要將每一筆隱藏的筆畫都畫出來,除了保留毛筆的韻味,還要考慮到未來的運用,要方便電腦割字或製作金屬字,所以盡力將99%字筆劃造到一體成形,若有較為誇張的筆觸需要統一風格。

K Sir展示修復中的北魏字體。(唐健豐/大紀元)
K Sir展示修復中的北魏字體。(唐健豐/大紀元)

要完成這一龐大的工程,他決定在網上發起一項眾籌計劃,第一個階段是完成超過8,000個香港常用字、廣東話字、注音及標點符號、數字及花碼字與歐文,如今已經完成了約2,500字,剩餘的預計在今年9月底完成,每一位贊助他的朋友都可以在K Sir完成字體修復後獲得使用權。原本他只是計劃得到379名贊助人的協助就可以開展第一階段的修復,沒想到計劃推出後得到大家厚愛,在今年黃曆新年期間超額完成第一階段的眾籌,得到了712位贊助人的支持,他十分感恩大家對他的信任和支持,也可以看到仍有一批珍惜香港歷史文化的朋友,願意以行動去支持重塑傳承昔日本土文化。

復活舊有事物 藝術是一種治療

面對身邊發生的各種不公義的事件,K Sir的內心充滿了掙扎,但他在製作字體的過程中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做這套字,我內心是很憤怒的,你見到我那麼快、狠、準,是因為動力令到我是可以不睡覺都全心投入藝術創作。」在咖啡店Contrast展出的作品「釋懷」二字,更是他近期的體會:「為了籌備這個展覽我在想,究竟哪兩個字最代表我的心情,就是我未能夠『釋懷』,但做字令到我某個程度釋懷了,其實藝術是一種治療,個人的治療,當我做的時候在想,怎樣可以將舊有的事物復活過來,然後要重新演繹,這個是藝術的責任來的。」

K Sir用「爆北魏體」分享心聲。(唐健豐/大紀元)
K Sir用「爆北魏體」分享心聲。(唐健豐/大紀元)

K Sir(右)與本報主持陳榮泰合照。(唐健豐/大紀元)
K Sir(右)與本報主持陳榮泰合照。(唐健豐/大紀元)

*********

帶著一種責任感,K Sir至今仍熱衷於走遍香港每個角落去記錄和尋覓北魏體,並全力以赴持續進行修復工作,他相信這款代表香港的字體只要有人關注,就一定不會消失,可以繼續在未來的日子運用在招牌、產品包裝、廣告、海報等各種生活運用上,能夠世代流傳。◇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