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顧全球,繼續以英國式的社會醫療制度為藍本的體制已經越來越少。人口持續老化,人壽不斷延長,老年人口比例更高的情況下,這種體制實在很難承擔。人的健康與疾病模式也在變,有更多長期病患。西方醫療體制的其中一個優勢,是不用依靠祖先流傳的家族秘方,而是在知識及技術上不斷有革新,發展出越來越多的醫療手段,就算不能把疾病根治,也有足夠的能力令壽命延長。

與長期病患共同進退幾十年,對個人而言是生活質素或生命本質的問題,但對整體社會而言,卻是一個很現實的承擔能力問題。

如果假定健康風險難以預計,個人在整體生活方式轉變下承受的疾病風險也有一定社會根源,那要求政府作為一個中介人,以集體承保方式把醫療服務及健康保障包下來,自然也有其道理。問題是到了現在這個階段,單純透過政府收取的稅收,以「現收現支」的方式來支付全民的醫療賬單,除了是形式上人人有份,看似比較公平之外,確實難以長期承擔。

最近幾年,香港公共醫療服務的質素持續在變壞,主要反映在輪候時間不合理地延長,服務過程也很非人性化。輪候8個小時,見醫生可能只是少於5分鐘,醫務人員連抬眼與病人作眼神交流的機會也不多。有些基本服務不但未能擴大,還在收縮,例如牙科。擁擠的醫療機構,還未曾有機會為病人提供針對性治療,便反過來先成為各種疾病傳播的危險地帶。

香港確實需要推行醫療制度的改革,否則公共財政就算不被拖垮,也會被醫療衛生開支可預見的持續增長弄得水深火熱。

現在要改革不外乎兩個方向。首先當然是要對醫療融資進行徹底的改革。單靠政府稅收來轉移調撥,支付醫療賬單的能力在未來幾年肯定會嚴重削弱。問題是這方向的討論已經超過30年,1993年到現在,討論多番,文件也出了好多份,卻仍然一事無成。

「一事無成」這個形容絕不誇張,就算2019年4月之後終於搞了一個「自願醫保方案」,仍然只能說是一事無成。自從董建華邀請「哈佛顧問團隊」來香港進行研究,發表的那份《哈佛報告書》被嚴厲批評之後,政府已經失去改革醫療融資的意志。

到曾蔭權當特首的時候,高高舉起要搞一個不是強制性全民供款的、只是自願參加的「自願醫保」方案。初期就信心滿滿,說希望說服200萬市民參加,但後來就變成如果有30萬人願意參與都會做。到就着這個方案的具體內容作規劃,政府作出各方面建議的時候,就連說服作為利益持份者的執業醫生組織及保險機構都沒有能力,結果把方案搞到只能對願意參與的市民提供十分有限的選擇。

這樣的結果,自然就難以說服市民了。對於香港人來說,現存的那個社會醫療體制,只要繼續存在,包了底,大不了就是排隊,為甚麼要掏腰包去承辦一個新增保障極之有限的計劃?既然分別是這麼小,政府就算勉強推行,頂多也只能把部份市民頭暈身㷫的小問題轉移至私人環節;重病大病及大部份市民的健康問題,都仍然只能由公營醫療體制承包。

根據政府的數據,2019年4月之後,有超過100萬人安排了自願醫保。但實際上大部份參與者承辦的保險計劃,都是那一種感冒發燒去看私家醫生,然後可以報銷的基本保險。就算付出高價,買了大病保險的市民,遇上重病時才發覺就算有保險,在市場上都沒有合適的私營服務可以提供適切的治療。舉例說,如果要進行換肝或換腎手術,有幾多人的保險可以承擔私營醫院及醫生的收費?上次提到,香港的私家醫院提供的病床數目很少,有一些就連大型手術室都沒有,根本沒有能力進行一些十分複雜及昂貴的手術。有部份私家醫生及私營醫院,到頭來都不得不建議他們處理中的重病病人回到公營醫療系統。

當然,如果批評自願醫保方案失敗,肯定就會被政府反駁是言過其實,不是有百多萬人已經參加了嗎?但政府又如何解答上述問題?有不少承辦了自願醫保的香港人一直在呻笨,政府又會如何回應?

令人最憂慮的是政府根本沒有政治能量去處理這個問題。就算勉強當「自願醫保」是改革醫療融資問題的第一步,政府能夠進一步推動更有意義的改革嗎?在現時經濟下滑,市民憂慮薪金都會有下調壓力的情況下,這個可能性明顯不會很大。

而且,現在這樣的一個特區政府對市民根本就沒有任何號召力。早前盧寵茂局長提出要與中國大陸建立一個器官互惠機制,鼓勵香港人捐贈器官,各界的反應如何,不正說明一切嗎?不少人即時去到相關網站,取消曾經填寫遞交的自願捐贈器官聲明。這一方面說明香港人對中國大陸那種十分敗壞的醫療制度充滿了戒心,恐怕香港制度也會受到污染。也說明了不少香港人就是要與這個政府的號召陽奉陰違,甚至是「陽奉」都覺得沒有必要,就是擺到明對着幹。

隨着香港社會體制的敗壞,這種情況已經成為了一條不歸之路,特區政府看來已經失去了改革醫療體制或者醫療融資的能力。香港醫療衛生開支在現時這個制度下急速膨脹如果真的是無可避免,特區政府看來也只會繼續束手無策。◇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