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50歲的男性最近3個月出現下背痛,加上左邊下肢痠麻,吃了止痛藥和復健之後,症狀仍然沒有改善,而且痠麻的下肢造成行走不便,有許多次都差一點跌倒,於是前往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經過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他是因為第四、第五節腰椎的椎間盤突出,壓迫到左側神經,醫生與他討論之後,決定進行脊椎內視鏡手術。

手術完成後,左邊下肢痠麻的情況有改善,而且隔天就可以出院;術後3個月回診時,他已經可以正常走路,下背不再疼痛,左邊下肢也不痠麻了。

椎間盤突出的高風險族群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骨科主治醫生陳宇聖說,椎間盤突出是脊椎神經系統很常見的疾病,大約每10個人就有1個人會在一生中發生椎間盤突出,好發於30歲~50歲的族群,有家族病史、吸煙、體重過重、習慣久坐、進行粗重活動者是高風險族群。

另外,多項研究發現,脊椎在做扭轉和前彎曲的動作時,很容易產生椎間盤突出的現象,最常產生椎間盤突出問題的運動如舉重、摔角、體操、網球、高爾夫球、羽毛球等,而高爾夫球選手10%~30%會有下背痛的問題。

椎間盤突出會自行緩解?

陳宇聖指出,人體有5節腰椎和1節薦椎,椎體之間會有椎間盤,每個椎間盤都可能發生突出,其中最常見的突出是發生在第四節與第五節腰椎之間,或是第五節腰椎與薦椎之間。

椎間盤突出時,容易壓迫到周邊的脊髓和脊髓所分出的神經根,造成下肢痠麻,這就是俗稱的「坐骨神經痛」。

陳宇聖指出,從臨床經驗來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即使合併下背痛和下肢疼痛的症狀,其實不需要急著開刀,因為大部份患者在使用適當的止痛藥、肌肉鬆弛劑,以及復健之後,都能自行緩解,甚至有一些病例報告顯示,突出的椎間盤會自行消退。

椎間盤突出自行緩解或消退的原因 推測有下列3個

1.免疫發炎機轉產生的白血球,將突出的椎間盤視為外來物,而把它吸收了。

2.經由復健牽引的動作讓椎間盤縮回去了。

3.椎間盤脫水。

不過,神經被壓迫的程度嚴重時,有可能會造成下肢無力,以及大小便失禁的情況,此時務必儘速就醫。

適當的介入治療時機

陳宇聖表示,目前椎間盤突出的第一線治療方式是藥物治療和復健;如果進行第一線治療效果不佳,或是症狀難以忍受,就會考慮進行介入治療。

臨床統計發現,與診斷後6個月內進行介入治療者相比,超過6個月才進行介入治療者的麻痛症狀改善程度比較少,所以患者應該密切地關注和追蹤病況。

如何選擇治療的方式?

陳宇聖提出,現今介入治療的常見方式為脊椎硬膜外注射和微創內視鏡手術。脊椎硬膜外注射是用麻醉藥物、類固醇針對被壓迫的神經根進行注射,過程中會搭配X光,幫助醫生定位神經的位置進行注射。

微創內視鏡手術則是在下背開大約1公分的傷口,使用內視鏡在椎體之間作業,切除突出的椎間盤,促使被壓迫的神經得到減壓。

陳宇聖補充說,脊椎硬膜外注射和微創內視鏡手術有各自的優勢。脊椎硬膜注射是局部麻醉的處置,可以迅速改善旁側型椎間盤突出的不適症狀,不會切除任何被壓迫的組織,所以手術風險相對比較小。

微創內視鏡手術適用於旁側型和中央型椎間盤突出,雖然需要全身麻醉,但是可以切除被壓迫神經的組織。

避免復發應該這樣做

陳宇聖提醒民眾,椎間盤突出的成因與患者的生活型態高度相關,曾有醫學統計顯示,椎間盤突出在8年之內的復發率約為10%,因此要避免復發,除了戒煙之外,在進行劇烈運動或負重時,務必穿戴護腰。

此外,雖然現今醫療進步,許多患者都能在治療之後迅速恢復正常生活,但是不良的姿勢和靜態的生活型態,仍然是造成復發的一大隱憂;所以要降低復發的風險,一定要調整站姿和坐姿,切勿久坐不動,並且持續進行有助於改善脊椎周邊核心肌力的運動。◇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