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0歲男性飽受下背痛困擾長達20年,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期間試過各種治療均無效,原來他罹患的是「骶髂關節疼痛症候群」,醫生提醒,民眾若有下背痛症狀,保守治療3個月未見改善,或是出現越來越嚴重的跡象,最好盡速就醫檢查。

台灣脊椎微創醫學會理事長王超然表示,「骶髂關節;Sacroiliac joint」又名薦髂關節、薦腸關節等,位於骶骨與左右髂骨的交界處,左右各一。

王超然說,國外大型臨床研究發現,「骶髂關節疼痛症候群」佔下背痛成因約15%至30%,但症狀類似腰椎間盤問題、神經根受壓、脊椎面關節疼痛等,容易被誤判為脊椎問題,或是部份復健科、疼痛科醫生可能判定為「梨狀肌症候群」。

王超然表示,「骶髂關節疼痛症候群」主要是骶髂關節不穩定所致,可能為外傷造成,例如車禍、跌倒、滑倒;或是非外傷造成,例如懷孕,因為產道暢通、骨盆韌帶變得鬆軟,骶髂關節就可能鬆脫。其它像是長短腳、步姿異常、長時間激烈運動、脊柱側彎等,也會增加骶髂關節承受壓力的風險。

王超然強調,患者可能無法久坐,也無法久站,物理治療、口服止痛藥或高頻熱凝療法,卻只能舒緩症狀,但現在已可經由微創骶髂關節固定手術根治疾病,且手術後傷口小、復原時間短。王超然建議,民眾若有下背痛症狀,保守治療3個月未見改善,或是出現越來越嚴重的跡象,最好盡速就醫檢查。(轉自《自由時報》)◇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