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年假期來臨,許多人在連假期間狂玩電腦、滑平板、玩手機,緊盯電子產品,加上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姿勢不良,很容易造成肩頸壓力,後果不容輕忽。醫師提醒,在門診20~65歲椎間盤突出的患者中,約有9成與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有關,嚴重者甚至影響行走,造成頻頻跌倒,若是延誤治療,恐面臨癱瘓風險。

症狀因年齡而不同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羅文政表示,椎間盤突出的症狀因年齡層而不同,年輕族群的椎間盤突出多屬於脊椎病變,一開始症狀多為下肢麻木,由於肌力下降、雙腳無力,容易走路不穩,時常被誤認為腰椎問題,直到麻木症狀像淹水一樣向上蔓延,才會發現是椎間盤突出的問題。

羅文政說,輕微的椎間盤突出透過藥物與復健治療即可改善,但有些患者的症狀已經影響其肢體的感覺與活動能力,最好及早接受手術治療,否則會有癱瘓的風險。

兩個治療案例

羅文政提出,有一位43歲的患者吳先生,因從事會計業,工作時總是離不開電腦,整天緊盯電腦螢幕。去年10月,他的雙下肢不時出現發麻症狀,1個月內還跌倒3次,原以為是腰椎問題,至醫院檢查,並無發現異狀;直至11月,麻木症狀蔓延至四肢,雙腳無力、頸部劇痛導致晚上睡不著,轉至神經外科求診。經核磁共振、X光檢查後,診斷為脊椎第5~6節椎間盤突出,醫師建議應立即開刀治療,並再三提醒患者有跌倒的風險;門診翌日,吳先生下班回家,即因雙腳無力走路不穩,重摔一跤,緊急送醫開刀治療。

羅文政說,患者雖然意識到身體異狀,但因工作必須繼續使用電腦,難以改善工作狀況,短短一個月內的病情惡化快速,此種急性椎間盤突出,若延遲開刀,癱瘓的風險將會提升。

另一位56歲的游姓婦人,也是因工作需要長時間使用電腦,去年年初發現下肢麻、走路步態不穩;去年8月到醫院檢查並接受復健治療,症狀卻一直沒有改善。後來轉至神經外科求診,經過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是椎間盤突出,且胸椎上有神經瘤同時壓迫著神經,手術一併切除腫瘤與椎間盤突出。

每隔一小時做伸展運動

羅文政表示,現代人長時間固定頭部與頸部姿勢辦公,有些人上班時整天盯著電腦,下班還緊盯手機或電腦看影片,頸椎無時無刻支撐頭部重量;長時間採固定姿勢,或是姿勢不良,例如:躺在沙發上用枕頭墊高頸部看電視,這樣的姿勢就可能造成頸椎病變,引發椎間盤突出。

羅文政提醒,在連假期間,民眾要避免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每隔1個小時就要休息,做些頸、背以及腰部的伸展動作(註1),適度舒緩肩頸的壓力。另外,若發現頸部劇烈疼痛,且蔓延到雙肩、肩胛骨或是雙下肢發麻,應盡快至醫院進行檢查。

註1:

坐在椅子上,脖子後仰靠向椅背, 並往右往左伸展各10秒鐘。

脖子後仰,雙手垂下並放至椅背後,兩手手指交扣,雙手盡量向後伸展,維持10秒鐘。◇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