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吃火鍋備受青睞,掌握好進食食材的順序等要點很重要。(胡乃文開講)
冬季吃火鍋備受青睞,掌握好進食食材的順序等要點很重要。(胡乃文開講)

冬季吃火鍋備受青睞,尤其在跨年夜。但火鍋熱量很高,吃後易脹氣、消化不良,甚至影響體重和健康。本文分享吃火鍋的幾個秘訣,讓你吃得營養健康又不發胖。

自人類有飲食器皿開始,就有以水煮食的烹飪方法。吃火鍋在中華文明中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在寒冷的冬天,吃火鍋的好處顯而易見。首先是禦寒暖胃;其次是麻辣鮮香;第三是品種多樣;第四是營養健康。

1. 鍋具的選擇

吃火鍋的時候,鍋具和湯底的選擇很重要,不僅影響口感,也影響熱量和營養。建議選擇砂鍋或不沾鍋,因為這些鍋具能夠鎖住食材的鮮味,保持湯汁的溫度,不用再加熱,也不用加太多油脂。

2. 湯底的選擇

湯底的選擇,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和體質,有麻辣、清淡、素食等不同的風味。麻辣湯底可以熱身,但是不適合腸胃敏感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清淡湯底可以清爽,但是要注意鈉的攝取量。素食湯底可以健康,但是要注意維他命B12的補充。

3. 進食的順序

吃火鍋的時候,要注意食材的順序,從油脂少的食材先吃,再吃油脂多的食材。這樣可以減少油脂的攝取,也可以避免湯汁變得過於油膩。

1)先吃蔬菜

建議先吃青菜、菇類、根莖類等蔬菜。這些食材富含纖維和維他命,能夠增加飽足感,促進消化,也能提供水份和營養。

2)其次喝湯

如果想喝湯,可以在此時即煮過青菜之後喝,因為湯汁清淡還沒有被油脂污染。

3)最後吃蛋白質和澱粉類

肉類和麵等蛋白質和澱粉類的食材熱量較高,吃得太多容易發胖,可暫緩食用。如果要控制體重,此時不要再喝太多的湯。因為湯汁已經變得油膩濃稠,油脂和鹽份的含量增加,不宜多喝。尤其是痛風、腎不好的人勿多喝湯。

吃火鍋的時候,醬料和小菜也是不可或缺的。醬料可以增加食物的風味,小菜可以平衡食物的性質和味道。但是醬料和小菜也要注意選擇,避免過多的油脂和鈉。

4. 醬料的選擇

建議選擇自製的醬料,例如剁椒、燒肉醬、沙茶醬等,這些醬料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調配,也可以控制油脂和鈉的含量。如果要用沙茶醬,可以選擇素的沙茶醬,減少動物性油脂的攝取。如果要用生蛋,要注意生蛋的新鮮度,避免感染沙門氏菌。

5. 小菜的搭配

小菜的選擇,可以選擇菠蘿乾、醃黃瓜、泡菜等,這些小菜可以幫助消化,也可以提供酵素和益生菌,但是要注意不要吃太多,因為這些小菜也含有鈉和糖。

6. 餐前餐後 穴位按壓

吃火鍋前如果想控制食慾的過旺,可以按壓耳上的飢點穴。吃火鍋後如果有脹氣、消化不良等不適感,可以按壓手上的內關穴(PC-6)。

飢點穴:控制食慾 

飢點穴。(胡乃文開講)
飢點穴。(胡乃文開講)

飢點穴位於耳屏前面中點。按壓飢點能夠控制食慾,減少食物的攝取。如果想要減肥或避免暴飲暴食,可以在吃飯前的15分鐘,用手指按壓耳朵30秒,按到稍微有點痠痛的感覺為止。

內關穴:緩解不適

內關穴。(大紀元製圖)
內關穴。(大紀元製圖)

內關穴(PC-6)位於手腕的內側,掌腕橫紋正中往上2寸,大約3指寬處,手腕兩筋之間。如果餐後感到脹氣或疼痛,可以按壓內關穴,用大拇指指腹兩側各按揉1分鐘,直到感覺舒服為止。

戶外跨年 注意保暖和安全

跨年夜,很多人會去外面看煙火或和朋友聚餐。冬天天氣寒冷,這時候要注意保暖和安全,避免感冒或心血管疾病發作。建議穿厚一點的衣服,特別是圍巾、羽絨外套等,保持身體溫暖,不要讓寒風吹到。尤其是剛從餐廳吃完火鍋,不穿外套出去,容易受到風寒,引起感冒或心肌梗塞。

藏好三部位 

中醫認為,冬天要遵循「藏」的原則,即保護好身體的重要部位,以免內臟受到風寒,影響內臟功能。脖子、腹部和腳底的保暖很重要,藏好這三個部位,有助於預防中風和心肌梗塞。

1)脖子

脖子上有風池穴(GB-20)、風門穴(BL-12)和風府穴(GV-16),這是寒冷之氣最易入侵的門戶,所以脖子需要保暖。這樣不僅可以預防中風,還能讓喉嚨免受風寒,不易咳嗽。

2)腹部

腹部是人體能量運行之源,腹部保暖有助於增強脾胃消化力,避免引發心肌梗塞。

3)腳底

腳底是人體的循環末端,距離心臟最遠,也是許多穴位之所在。腳底受寒會造成末梢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引發心肌梗塞或中風的風險。

另外,家裏有年長的長輩、三高或心臟有狀況的人,更要小心。因為這些人的心血管老化、彈性不好,加上氣溫低,心臟負擔增加,容易發生心肌梗塞或中風。因此,這些人可以選擇在家中或室內娛樂,儘量避免去人多的地方,以免遭受風寒。

「火鍋」的由來

現代火鍋種類繁多,例如石頭火鍋、陶瓷火鍋、銅火鍋、不鏽鋼火鍋等等。口味更是複雜多樣。我們來回顧一下火鍋的演變史。 

1)商周時期的「鼎」

據說,最早的火鍋起源於商周。當時專門用在祭祀、慶典的容器「鼎」,是貴族吃飯用的容器,所以有「鐘鳴鼎食」的由來。人們將所有食材都丟進大容量的「鼎」中,再分著吃,這很可能是火鍋的起源。

2)秦漢的「涮涮鍋」

馬王堆漢墓「遣策」中有「濯雞」和「濯豚」等文字記載,「濯」就是把雞肉和豬肉放入沸水中稍微煮一下,這也許就是「涮肉」的起源。

3)東漢的「柴火煮鍋」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古代軍中士兵吃飯時,一人一鍋,鍋下有柴火煮食,有甚麼食材就煮甚麼吃。 

4)魏朝的「鴛鴦鍋」

三國時期則出現了「五熟釜」,一隻銅製的鍋內分為五格,各有不同味道的湯料以涮煮不同的食物,與現在的鴛鴦鍋有異曲同工之妙。

5)南北朝的「銅鍋」

南北朝出現「大口寬腹,既薄且輕,易於熟食」的銅火鍋。 

6)宋朝發明「火鍋沾醬」

宋朝的《山家清供》一書中,詳細記載了人們涮肉沾料吃火鍋的場面。

7)清朝皇帝愛火鍋

清朝的乾隆皇帝愛吃火鍋,曾在乾清宮辦了530桌火鍋席以宴請宗室。嘉慶皇帝登基時,曾舉辦「千叟宴」,一次便動用銀質、錫質和銅質的火鍋1,550個。@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