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快要過去,對於很多人而言,這是香港繼續被弄至走向沉淪的一年。這一次就來個2023年香港政治、經濟、社會狀況的盤點。
中共繼續以「國家安全」這個偽命題,來破壞一國兩制,大抵以為這樣就可以把香港控制得貼貼服服,然後就會一切如常。但過去一年,香港對各方面的表現都充份證明了情況可以壞得比想像中快,而且後果嚴重,中共的如意算盤根本就打不響。
過去幾年,大量正直的政治人物、對香港社會未來有承擔的年輕人被判處入獄或被長期拘禁。敢於發言的被禁聲,公民社會不斷被威嚇,這些已經對作為一個多元社會的香港構成嚴重的損害。當香港的開放性及多元性被摧毁之後,蓬勃多元的社會及經濟也必然會失色。
今天的香港,政治狀況可以說是糜爛不堪。民意在香港整個政治操作過程中已經完全沒有角色,難怪香港人對這個政府採取冷處理的態度,對政府的呼籲完全置之不理。
兩年前選出的那批立法會議員表現如何,大家有目共睹。要靠所謂「班長」指定出席會議次數,或提問質詢次數,作為議員交數的指標,更可以說是荒謬之極,說明了所謂民意代表只是權勢的扯線公仔,也反映這些人的「厚顏無恥,尸位素餐」,難怪香港人對他們大部份的名字都懶得記起。
修改了《區議會條例》,區議會選舉倒退到連40多年前的第一次都不如,令作為地方行政最基層的諮詢組織完全走樣變形,議會不成議會。那些參選人大部份都是沒有民意基礎,還要靠更沒有民意基礎的那些所謂「三會」成員提名。政府出盡九牛二虎之力宣傳,高官個個落水拍片呼籲,政務司長就以近乎威嚇的手段叫公務員出來投票,但選舉的投票率也只得兩成多,完全沒有具意義的民意授權的成份。而且,有不少新當選的區議員其實都曾經參與過以前的區議會選舉,都是被選民唾棄過的。如果不是用這種近乎欽點的手段,他們憑甚麼成為議員?憑甚麼支取香港人支付的區議員津貼及薪酬?他們究竟可以如何代表香港人?
香港那批所謂問責官員,由特首李家超帶頭,全部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奴才及代理人,言必「愛國」,動不動就搬出政治帽子扣落香港人頭上,但各方面的政策推動卻力不從心。香港公共行政面對的問題在於政府已經完全失去了領導社會的公信力及能力,也沒有得到香港人的政治授權。
對香港最嚴重的損害是司法獨立的被侵蝕。大量政治迫害的案件,都把香港法院的尊嚴性及獨立性搞得蕩然無存。口口聲聲說香港仍然是法治社會,司法仍然獨立運作,但過去一年,幾宗令國際矚目的,涉及所謂「國家安全」的案件,包括初選47人案,包括「立場新聞案」,也包括年底開審的「黎智英案」,全部都清楚向全世界說明香港的法院已經變成一個政治迫害的「捉到手」,是暴權獨裁政權的代理人。部份所謂國安法法官的水平及邏輯令人不忍卒睹;檢控部門的野蠻,及用盡一切卑劣手段鑽法律條文的空子,已經成為部份地區法律教育的負面教材,也招來了世界各地不同政府及機構的譴責。但香港政府及北京當局那種戰狼上身的態度,除了不斷運用鬥爭語言及黑社會邏輯回應之外,已經顯得黔驢技窮。
香港的公民社會已經被摧殘到體無完膚,已經再沒有具意義的民間組織可以對政府進行監察,但同時也不會有效地向施政輸入民間智慧。這樣的局面究竟對誰有好處?這一年,政府大鑼大鼓搞的各種措施及活動,包括「夜繽紛」等等,有哪一個能夠產生令人滿意的效果?
這一年,樓價繼續調整,落成了而仍未售出的一手單位創了近年新高。部份發展商為了托住樓價,好向之前的買家交代,向代理出到佣金兩成促銷,代理就高額回贈給買家,製造樓價仍然不致太差的假象。但很多人都清楚知道,現時的二手市道有價無市,成交疏落,很多人因為未能賣樓而唯有暫時拖慢移民計劃,對於政府及中共而言,這說不定可能是一個意料之外的附帶好處。
對政府而言,更直接的打擊就是賣地成績一落千丈。原本今年預計出售土地可以收回850億元,到財政年度已經過了近四分之三,賣地收入只達到預算的不足五分之一;連續6幅招標土地流標;到年底大嶼山的住宅用地,政府唯有賤價出售,但比起兩年前的指標價已經低了八成。傳言中的「剛性需求」去了哪裏?發展商翹起雙手,又說明了甚麼?
其實是說明了香港在政治、社會、法治上受到破壞之後,形成的殘酷經濟現實。香港出現了40年來未試過的甲級寫字樓持續雙位數空置率,核心商業區的租金也在持續調整。銅鑼灣、灣仔一帶的空置街舖數目有增無減,各區內街及尖東一帶部份街道,更可以用景況蕭條來形容。
香港股票市場也曾經一度跌至接近97主權移交以來的低點。當全世界的主要股票市場都在上升的時候,香港的恒生指數、國內的上實指數及深圳指數卻逆水行舟。除了「難睇」之外,也直接影響了特區政府的印花稅收入。
去年7月之後,當香港逐步取消所有不合理的抗疫政策時,不是說香港很快便會「返晒嚟」嗎?再到去年底,中共不得不放棄兩年前已經被指為沒有成功希望的「動態清零」之後,不是說陣痛通過後就會出現「報復式的反彈」嗎?傳聞中的強勁復甦為何沒有出現?而且還要出現相反的走勢,持續沉底。
香港竟然出現了70幾年來都未試過的連續17個月出入口數據負增長,是不是說明香港香港的繁榮已經一去不返?曾經是世界吞吐量第一的貨櫃碼頭竟然有大幅土地長期曬太陽,這究竟說明了甚麼?長假期期間,大量市民外遊,把消費力及巨額資金帶走,但同時卻沒有很多來自內地及海外的遊客來香港這個曾經的購物天堂掃貨,這些是不是不斷高舉「國家安全」這個偽命題希望帶來的後果?
香港可能還需慶幸,失業率仍然不算高,願意工作的人仍然有工返。過去幾年,有30萬人已經移民海外,其中近20萬是勞動人口,失業率卻能大致維持不變,其實只是說明了大量勞動人口移走之後,他們原有的崗位也蒸發掉了。這與寫字樓空置率高企、商舖租金下跌、消費力減弱的情況可以說是對應的,情況其實值得憂慮。
這樣的經濟局面,對公共財政的損害顯而易見。政府原本預期今個財政年度的赤字會減少。但現在的情況看來不但不會如此,還有可能會創出新的紀錄。單是頭兩季,公共財政已經出現了1,700億元的赤字。除了薪俸稅之外,幾個主要收入來源都在收縮。如果趨勢持續,明年4月埋單計數時,政府可能只餘下不足7,000億元的財政儲備,即大概只能維持11個月的公共開支。筆者幾年前已經指出,香港其實早已經出現了結構性的財政赤字,經常性的開支項目的增長長期大幅高於經常性收入的增加,只能靠非經常性收入的超預期增加來掩飾。今年賣地收入不理想、印花稅收入不理想,結果就是暴露了這種公共財政上的結構性不健全。問題是看不到政府有任何解決這個局面的方案。
盤點過後,究竟可以如何理解造成這個局面的背後原因?又可以如何收科?下次談。◇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