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精神健康問題引起社會關注,學生情緒問題近日再次嚮起警號。醫衛局今日(14日)向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提交本屆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工作報告,交代3項精神健康的調查結果重點,顯示6至17歲兒童和青少年的自殘比率為1.2%,其中中學生自殘比率較高達2.5%,而女性佔多數1.9%。

工作報告指,前食衞局於2019年委託港大及中大就3個年齡群進行精神健康調查,涵蓋6至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15至24歲的少年及青年,及60歲或以上的長者的調查,3項調查均於2023年全部完成。

關於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調查於2019年1月開展,調查對象為6,000名6至17歲的兒童和青少年。調查發現,24.4%的兒童及青少年過去一年曾出現精神疾病,其中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症最為普遍(10.2%),其次為破壞性、衝動控制和行為障礙(8.8%),焦慮症和抑鬱症分別佔6.1%和5.4%;

該組別的自殘行為整體個案比率為1.2%,當中中學生的比率較高達2.5%,而且女性佔多數(1.9%)。

調查又發現,在出現精神疾病的兒童及青少年中,有 41.1%曾向他人求助,最常尋找的專業人士為社工(53.8%)和精神科醫生(49.3%)。調查指出,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可分為三大類,包括父母有明顯臨床情緒困擾;與學校有關的問題;及睡眠失調。

近兩成少年及青年曾出現自殺念頭

少年及青年精神健康調查於2019年4月開展,調查對象為3,340名15至24歲的少年及青年。結果發現,16.6%青年過去曾出現精神疾病,最普遍的是抑鬱發作(13.7%),其次為躁鬱症(2.3%)、廣泛性焦慮症(2.1%)等。

有19.4%青年過去1年曾出現自殺念頭,5.0%曾有自殺計劃,1.5%曾有自殺行動。在出現精神疾病的青年中,74.1%沒有接受任何形式的服務。

逾兩成長者患輕度認知障礙

長者方面,有關調查於2019年1月開展,對象為4,500名60歲或以上長者。調查結果指出,長者輕度和嚴重認知障礙症患病率分別為22%和9.7%;約七成居於安老院舍長者患有嚴重認知障礙症;8.6%調查對象被診斷患有焦慮症和抑鬱症。

調查指,年紀越大、教育程度越低、離婚或分居、身體患有慢性疾病越多,認知障礙和心理健康問題風險則越高;參加與認知、心理和社交相關休閒活動,與較高認知能力和較輕情緒症狀有密切關係。

諮詢委員會指出,及早介入可延緩輕度認知障礙症惡化為嚴重認知障礙症的機會,認為應適時發布調查結果,並推廣報告建議的預防性措施。

醫衞局正與研究團隊就調查結果作最後整理,以期 2023 年11 月底安排公布有關調查結果。而諮詢委員會建議政府就上述3個年齡組別進行追蹤調查,分析精神健 康趨勢,及就整體成人精神健康進行調查。

諮委會工作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0月底,政府於2017年發表的《精神健康檢討報告》共提出40項建議中19項已經落實,16項正在落實,5項有待進一步審議。

另外,該文件提及「有條件釋放」機制的檢討結果。委員會同意「有條件釋放」機制可循四個方面推進,包括令自願入院但被發現有刑事暴力病歷或傾向的病人可轉為強制羈留,出院時視乎需要亦可受「有條件釋放」機制限制;提升為「有條件釋放」病人及其照顧者提供的支援; 及時將病情惡化和違反釋放條件的病人召回醫院接受治療;就「有條件釋放」病人的個案設立覆核期。@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