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個星期談及跟兒子探討身份認同的問題,有很多移民外地的香港人留言,分享他們自身的經歷及觀點。這頗為令我驚訝:似乎身份認同都可以觸及很多人的思緒。

當中有幾個留言,我特別想回應一下。

首先有人表示:你不要想太多,想太複雜了。

亦有人說:不要去在意身份,做人就會更開心。

也有人懷疑我苦苦追求「歸屬感」,誤認快樂源於歸屬感。

▮我思故我在

當然,我十分認同有時候做人就不用事事太過認真。

任何思考,都是認知上的負擔,想得太多,自然就會「辛苦」。

但我仍然不認為我是庸人自擾。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聽起來太玄,頗肯定不會令到我「開心」,但這種微小的自省和對反思的堅持,絕對是建構自己的一部分。

而就算思考過後,沒有完美答案,甚至浮現更多問題,都可以欣然接受的。

▮身份認同背後的問題

那麼身份認同,對我來講為何重要,值得思考?

這並不是追求所謂的「歸屬感」和快樂,對於我來講,身份的問題,背後是行動和動機的問題。

簡單來講:如果我不是香港人的話,不參與任何香港議題的工作,就成了理所當然。

到底為甚麼我們會選擇做一件事?根據一個心理學研究指出,日常生活的所有行動,當中42%,都是由「習慣」所推動的。

簡單來講,日常生活有接近一半的時間,你都不自主地重複做著你曾經做過的行為。

▮素食者為何不吃肉?

打個比喻:選擇吃素的人,原因很多,可能是環保,可能是動物權益,可能是篤信佛教。

假如你是為了環保或動物權益而選擇茹素,你每一次點餐的時候,都不會想像桌上的牛扒的來源而浮現出屠宰場的可怖畫面吧?你也不會計算選擇了這份蔬菜你可以節省到多少的二氧化碳排放?

「我不吃肉,因為我就是一個素食者」——「不吃肉」的行動,很大程度就是習慣和背後的「身份」。

現在從補習社抽身,交由員工全權負責營運,並或會在將來慢慢退出任何香港議題的參與。

現在回想,是否當初決定離開工程界的時候,高估了自己「香港人」的「成份」?

還是因為一連串的事與願違,期待和落差磨滅了自己的動力?

這就是一個我要想得清楚的問題。◇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