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糖尿病對人體最大的危害在於微血管的病變,例如:眼底、腎臟、皮膚、神經等病變。臨床發現,8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時肥胖或超重,而有不到20%是瘦的。肥胖與糖尿病密切相關,而且肥胖的時間越長,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就越大。這主要是因為肥胖本身屬於代謝綜合症,例如:糖、脂、嘌呤等的代謝紊亂。這些代謝紊亂長期累積的結果除了出現糖尿病以外,還容易出現高血壓、心臟病、腦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
古代中醫對糖尿病的認識與現代的差異
古代把糖尿病叫做「消渴」,有三多(吃多,喝多,尿多)一少(消瘦)的症狀,所以似乎糖尿病病人都應該是消瘦的。但從現代人得糖尿病的情形來看,瘦人得糖尿病的比例不到20%,有超過80%的人是肥胖者,而且沒有古代所說的三多一少的症狀,原因是甚麼呢?一個原因是現在大多數的糖尿病是早期發現,在病人還沒出現「三多」的時候,就不可能出現「一少」。另外一個原因是藥物的有效控制,在剛出現「三多」的症狀時立即使用降糖藥物,阻斷了病情向「一少」發展的趨勢。
得了糖尿病以後瘦下來的有四種情況:
一、因病而瘦。就是糖尿病的病情比較嚴重,血糖特別高,出現了「三多」,最後走向「一少」。
二、因節食而瘦。一得到糖尿病後如臨大敵,嚇得不敢吃、不敢喝,體重自然下降。
三、因藥而瘦。服用了二甲雙胍之類的降血糖藥物一段時間變瘦。
四、病人本身就瘦。
肥胖有實胖與虛胖,如何區分?
實胖體質的人,是吃得太多,超出了自身的代謝能力。所以實胖都是大吃大喝形成的。而虛胖的人常說「喝水都胖」,吃得不算多,這是屬於內分泌代謝功能紊亂、代謝能力下降所造成的。
腹內型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風險最高
腹內型肥胖(內臟型肥胖)是指體內脂肪主要堆積在腰、腹部,導致腰圍男性>90厘米,女性>80厘米,腰圍∕臀圍男性>1.0,女性>0.85的肥胖類型。
在體重指數超標,同時伴有腰圍異常的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危險性明顯升高。這主要是因為肚子大表示他腹腔內的脂肪很多,在內臟的周圍和內臟裏面沉積了很多白色脂肪,它影響內臟的功能代謝,是最高危險性的,容易導致代謝綜合症。所以說肥胖與糖尿病、高血壓、脂質代謝紊亂、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高尿酸血症等密切相關,是引發很多疾病的一個誘因,是危害健康的「萬惡之源」。
早期發現糖尿病的「蛛絲馬跡」
出現那些症狀就要開始懷疑罹患糖尿病呢?
- 疲倦。
- 消瘦。
- 反覆感染。如頑固性外陰搔癢,或反覆出現外陰、陰道真菌感染,或屢發癤瘡等。
- 陽痿。
- 出現多尿、口渴多飲。
- 偶有尿糖陽性而空腹血糖正常者。
- 反應性低血糖。空腹時出現心慌、出汗、飢餓、顫抖等症狀。
- 年輕患者發生動脈硬化、冠心病、眼底病變疾病。
- 老年人出現不明原因的知覺障礙、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尿潴留、尿失禁,以及下肢血管病變,心肌梗塞,腎臟病,腦中風等。
糖尿病的發病機制是「脾癉」
中醫在治療糖尿病,如果以消渴病的「三消」概念來醫治,用益氣、養陰、清熱、調補陰陽等方法來治療的話,血糖的調降常不甚理想。那中醫對糖尿病還有那些認識是比較符合現代臨床呢?從現代得糖尿病肥胖者佔80%以上的情形來看,《素問․奇病論》提到的「脾癉」,其病因病機發展符合了糖尿病發生的規律。《素問․奇病論》認為「脾癉」:「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也就是說,消渴是由「脾癉」轉化而來的,而「脾癉」之前是肥胖。「肥胖→脾癉→消渴」這樣的病機發展,和現在的代謝綜合症以肥胖為基礎,然後出現的各種代謝紊亂(包括糖尿病)的發病機制是相吻合的!
糖尿病發展的病理中心在胃腸
糖尿病實際上是吃出來的,所以糖尿病的病理中心在胃腸,再間接損傷肝、膽、脾、胰這些輔助消化系統。在糖尿病發展過程的實證階段,例如:肝胃鬱熱、胃腸實熱、脾胃濕熱等,都涉及到胃腸的問題。而進行到虛實相兼的階段,也涉及到胃腸。所以,防治糖尿病,調理好胃腸是相當重要的!
糖尿病發展的四部曲:鬱→熱→虛→損
糖尿病有它自身發展的規律,可以歸納為鬱、熱、虛、損四大階段。
鬱是胃腸鬱積,就是吃得太多、堆積起來,堆積的結果就是肚子越來越凸,也就是腹內型肥胖。
鬱積久了就會化熱。糖尿病由鬱到熱不是一、兩個月的事,有時是幾年、甚至十幾年,它是長期「鬱積」的結果。到了這個「熱」的階段,血糖就開始高起來了,糖尿病也就出現了。
古人所認識的糖尿病為消渴,其實是糖尿病的中晚期階段,是「氣陰不足」的表現,所以在這個階段的治療重點是用「補法」,即補氣、補陰、益氣養陰等。這種「從虛論治」的方法,在古代可能是非常有效。但以現代人罹患糖尿病的病情來看,如果能在熱的階段「撤火」,釜底抽薪,並在這個「撤火」的基礎上再去考慮「補」的問題,那治療的效果會比較好。代表方劑是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是撤火用的,有氣虛、陰虛者,再加上人參來補水降火(益氣養陰的可用西洋參)。
所以,在胃實以熱為主的階段,如:胃熱、腸熱、肝熱,就應該清胃腸的熱,等到了中期變成虛實相間、寒熱錯雜、脾虛胃熱的階段,這時要補氣、補陰為主,並兼顧脾胃虛實並存的情況。
最後到了「損」的階段,會出現大、小血管循環障礙所造成的併發症。例如:眼底、腎臟、神經、皮膚、心肌等病變,以及心肌梗死、腦中風、下肢動脈阻塞等疾病。
參考文獻
[1] 仝小林 編著 《仝小林談糖尿病中醫調治》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3.1
[2] 仝小林 著 《糖絡雜病論》第2版 科學出版社 2014.1 @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