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來好像有點趕客:我不是造星節目的支持者,甚至抗拒。《全民造星》播了五季,捧紅了好幾個偶像,我連完整一集也沒有看過。

2007年,台灣的《超級星光大道》,有看過,楊宗緯大戰蕭敬騰的《新不了情》,也實在精彩。之後,無論是中國的《中國好聲音》,還是香港的《超級巨聲》,偶爾看看,總是看到一半便放棄。可能因為支持不住集集都要感人肺腑,每隔幾秒便要煽情催淚。何況,根本無法認同節目的核心價值。

幾個前輩,作為評判,對參賽者提供意見,循循善誘。問題是,以我的理解,古今中外真正的天王巨星,往往誕生於不聽話,不肯聽取他人的建議,行一條世俗認可的康莊大道,反而特立獨行,才開創到一個無法被取代的新世界。

舉個例子,王菲初出道時,屈服於唱片公司,把中文名改成王靖雯,英文名叫更普通的Shirley,或者尚算受歡迎,但要去到巨星位置,是多了自主權力,把自己叫回王菲,Faye,唱出一些不算大路不算穩陣的金曲開始。聽前輩話?或者會有成千上萬首《容易受傷的女人》,但很懷疑有沒有機會翻唱Cranberris或Tori Amos。

所以,當全香港追看《全民造星》的時候,即使我向來充滿羊群心理,也刻意避開。《中年好聲音》當然更難搞,一想到幾十歲人還要跟譚詠麟的唱腔,聽肥媽的心得,便替他們難過。遊戲規則是這樣,市場又有需求,我沒有意圖也沒有資格指三道四,只能控制自己的視網膜接觸到甚麼。有些花邊新聞,是無論如何也避不過。

例如,有參賽者指控工作人員欺凌?例如,有參賽者在影響到其他隊友的情況下擅自更改舞步?例如,有參賽者選擇臨到決賽一刻棄戰?結合香港小姐的退選潮,只能說一句:你以為勝出選秀節目是入行的踏腳石?不,在社交網絡與YouTube頻道更有影響力的當下,參加選秀節目已經是踏腳石。如何在參賽過程中盡力為自己建立名聲,比起如何勝出賽事,更重要。

轉變比想像中來遲了。1987年,邱淑貞參選港姐,殺入最後十二強,但因為被對手踢爆曾經遇過交通意外因此接受整容手術,被逼含淚退出。反而因禍得福,霸佔八卦雜誌封面之後,名氣響亮,轉眼加入電影圈,演藝行業成就,遠遠勝過當屆冠軍亞軍季軍,即楊寶玲、李美鳳與林穎嫻。

說得清清楚楚,對自己的條件有信心,根本不用被電視台的高層指指點點,不用受甚麼媬姆呀經理人呀的氣,更不用聽導演、場務的呼呼喝喝,也可以出人頭地。不過,那個年代,傳統媒體還是主導一切,有幾多佳麗會遇到像邱淑貞一樣的機遇?退選?幾乎等於自絕後路,再多不滿也只可吞聲忍氣。

今天,退選的機會成本低得多。眼見自己因為私生活不檢點而被圍攻,臨陣退縮,不單未必是犧牲,甚至可以是以退為進。已經不是郭富城話自己要為歌迷守身如玉的年代,當然有人誓死保持形象健康,也有像張天賦的,我行我素,咪一樣急促上位?道德與才能,其實從來沒有掛勾過。一身罪孽,不代表永不翻身。即使,罪孽越深,想翻身,需要的才能越高。畢竟,這裏是香港,最多口頭上的大道德家。◇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