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端午節,除了吃糭外,最為人熟悉的便是港九各處在日間舉行的連場龍舟比賽,不少龍舟聚集灣頭或河道,鑼鼓聲和喝采聲此起彼落,非常熱鬧,是為端午節的一大盛事。撇除普羅大眾對端午節扒龍舟的理解,在香港多處仍然維持著一些歷史悠久、非常傳統的龍舟習俗,這些傳統均不以競技為目的,而是別具深意。

由於大澳端午龍舟遊涌的知名度,近年多了人認識傳統龍舟的「遊龍」習俗。有別於龍舟比賽以競賽為主要目的,「遊龍」卻沒有競賽成份,卻是一種對神明的敬畏和對社區的祈願。同樣有「遊龍」習俗的鴨脷洲合勝龍,龍舟教練彭德偉理解「遊龍」有深一層的意義:「神明出巡,龍舟便是祂的座駕,這個儀式叫做『遊龍』。端午遊龍的意義在於祈福,比賽只是後期衍生出來的活動。」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的傳統有逾百年歷史,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陳仲明/大紀元)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的傳統有逾百年歷史,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陳仲明/大紀元)

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大澳端午龍舟遊涌近年廣為人知,每逢端午節,均有不少市民遊客專程往大澳觀看遊涌和龍舟賽事,順道遊覽大澳。自去年初出現的疫情雖然對不少活動造成影響,但大澳端午龍舟遊涌是少數仍大體按照傳統規模繼續進行的活動,主體形式不變,相當難得。

傳統龍舟拖著載有神像的神艇在大澳水道巡遊,以潔淨社區,祈求平安。(陳仲明/大紀元)
傳統龍舟拖著載有神像的神艇在大澳水道巡遊,以潔淨社區,祈求平安。(陳仲明/大紀元)

三艘傳統木龍舟,分別屬於大澳三個傳統漁業行會——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於端午節當天在大澳水道巡遊,以潔淨社區,祈求平安。遊涌前,三艘龍舟各自到楊候古廟前,用採下的青草沾水潑向龍頭,然後把青草放進龍口,象徵賦予生氣。龍舟然後返回龍躉,繫上羅傘、頭牌,拖著神艇,按序到楊侯古廟、新村天后廟、吉慶後街關帝廟及洪聖古廟,迎請廟內的神像,用神艇接返龍舟會的龍躉供奉。鮮魚行和合心堂的採青和接神儀式於五月初四進行,扒艇行則於五月初五端午節當天進行。接神儀式過後,三艘龍舟便拖著載有神像的神艇巡遊各水道。除了有拖著供奉神祗的神艇外,龍舟在通過大澳水道上的行人橋時,橋面均會升起,理由是不讓人站在神祗之上,以示尊敬。龍舟的排列次序亦有規定,依次為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三個行會龍舟健兒穿著的制服顏色亦有默契,扒艇行為紅色,鮮魚行為白色,合心堂為黃色。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是大澳的重要傳統,大澳人隆重其事。(陳仲明/大紀元)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是大澳的重要傳統,大澳人隆重其事。(陳仲明/大紀元)

龍舟會成員到大澳四間廟宇迎請神像巡遊大澳水道。(陳仲明/大紀元)
龍舟會成員到大澳四間廟宇迎請神像巡遊大澳水道。(陳仲明/大紀元)

龍舟在接神儀式前先採青,三艘龍舟各自到楊候古廟前,用採下的青草沾水潑向龍頭,然後把青草放進龍口,象徵賦予生氣。(陳仲明/大紀元)
龍舟在接神儀式前先採青,三艘龍舟各自到楊候古廟前,用採下的青草沾水潑向龍頭,然後把青草放進龍口,象徵賦予生氣。(陳仲明/大紀元)

拖著神艇的龍舟在通過大澳水道上的行人橋時,橋面均會升起,理由是不讓人站在神祗之上,以示尊敬。(陳仲明/大紀元)
拖著神艇的龍舟在通過大澳水道上的行人橋時,橋面均會升起,理由是不讓人站在神祗之上,以示尊敬。(陳仲明/大紀元)

遊涌後,原本安排典禮和龍舟比賽,三艘木龍舟亦會參與其中,不過由於疫情,連續兩年的典禮和比賽取消,但大澳各龍舟會亦自行出動龍舟,繼續與其它龍舟會聯誼比拼,增添端午節的熱鬧氣氛。活動後,三艘龍舟便拖著神艇,再度穿梭於大澳水道,將各神像送回廟宇完成儀式。

長洲端午遊龍

長洲端午遊龍的由來已久,據父老稱有上百年的歷史,以潔淨社區、祈求水陸平安為目的。(陳仲明/大紀元)
長洲端午遊龍的由來已久,據父老稱有上百年的歷史,以潔淨社區、祈求水陸平安為目的。(陳仲明/大紀元)

據當地漁民稱,長洲端午遊龍(或稱「端午游神」)有上百年的歷史,也是以潔淨社區、祈求水陸平安為目的。遊龍由平安堂統籌、三個漁會的傳統木龍舟組成,分別為福緣堂、合意堂及善慶堂,長洲人俗稱這三艘大龍舟為「三仔乸」,以福緣龍為龍公,合意龍為龍乸,善慶龍為龍仔。遊龍前,漁會成員到長洲玉虛宮(北帝廟)祭祀,然後各自迎請一個北帝神像到龍舟上,在長洲避風塘內巡遊一圈,沿途撒衣紙,並向長洲每間廟宇拜祭。有長洲漁民憶述昔日盛況,以往所用的龍身更長,能容納更多人;昔日三艘龍舟更會環繞長洲一圈,需時三小時以上,後來建成長洲避風塘後才改為只在避風塘內遊龍;龍舟的擺放位置亦歷經歲月的變遷,昔日的龍船廠位於玉虛宮附近,每次下水前後均要推龍、收龍,也是重要的一環。

漁會成員首先到長洲玉虛宮(北帝廟)拜祭,然後迎請北帝參加遊龍。(陳仲明/大紀元)
漁會成員首先到長洲玉虛宮(北帝廟)拜祭,然後迎請北帝參加遊龍。(陳仲明/大紀元)

長洲端午遊龍中,漁會成員會迎請北帝神像到龍舟上。(陳仲明/大紀元)
長洲端午遊龍中,漁會成員會迎請北帝神像到龍舟上。(陳仲明/大紀元)

長洲端午遊龍是長洲一個重要傳統,不少人多年來持續參與其中。(陳仲明/大紀元)
長洲端午遊龍是長洲一個重要傳統,不少人多年來持續參與其中。(陳仲明/大紀元)

三艘龍舟在長洲避風塘內巡遊一圈,以潔淨社區,祈求水陸平安。(陳仲明/大紀元)
三艘龍舟在長洲避風塘內巡遊一圈,以潔淨社區,祈求水陸平安。(陳仲明/大紀元)

三艘龍舟在長洲西灣天后廟前拜祭。(陳仲明/大紀元)
三艘龍舟在長洲西灣天后廟前拜祭。(陳仲明/大紀元)

遊龍由平安堂統籌、三個漁會的傳統木龍舟組成,分別為福緣堂、合意堂及善慶堂,長洲人俗稱這三艘大龍舟為「三仔乸」。(陳仲明/大紀元)
遊龍由平安堂統籌、三個漁會的傳統木龍舟組成,分別為福緣堂、合意堂及善慶堂,長洲人俗稱這三艘大龍舟為「三仔乸」。(陳仲明/大紀元)

遊龍後亦有「搶標」活動,龍舟朝向北帝廟來回扒行行禮,獲得標旗和利事。活動後,漁會成員將神像送回北帝廟完成儀式。

三艘龍舟朝向長洲玉虛宮來回扒行行禮。(陳仲明/大紀元)
三艘龍舟朝向長洲玉虛宮來回扒行行禮。(陳仲明/大紀元)

遊龍後有「搶標」活動,龍舟朝向北帝廟來回扒行行禮,獲得標旗和利事。(陳仲明/大紀元)
遊龍後有「搶標」活動,龍舟朝向北帝廟來回扒行行禮,獲得標旗和利事。(陳仲明/大紀元)

大埔鍾氏石氏遊夜龍 林村河夜遊驅疫

大埔鍾氏族人每逢五月初四晚至五月初五凌晨在大埔海濱一帶遊夜龍。(陳仲明/大紀元)
大埔鍾氏族人每逢五月初四晚至五月初五凌晨在大埔海濱一帶遊夜龍。(陳仲明/大紀元)

大埔鍾氏及石氏遊夜龍的習俗,據說與南宋末年宋帝昺南逃有關,當時宋帝昺在廣東惠東一帶海上遇險,獲當地七個姓氏漁民救起,遂賜予包括鍾氏及石氏「宋朝國王,天子同家」等稱號。後來鍾氏及石氏漁民在1940年代來到大埔元洲仔聚居,亦將遊夜龍傳統帶來香港,遊夜龍的目的同樣與祈求水陸平安有關。以今年的鍾氏為例,他們於五月初四晚上十時在鍾氏穎川堂會址問杯,決定初五凌晨的出巡時間及採青地點,最後擲得上午一時為供奉的神像掛紅、三時出船遊夜龍,採青地點則為汀角路雅景花園岸邊。

大埔鍾氏族人將神龕從會址迎請到龍舟上遊夜龍。(陳仲明/大紀元)
大埔鍾氏族人將神龕從會址迎請到龍舟上遊夜龍。(陳仲明/大紀元)

採青期間族人還會將稱為「龍蛋」的李子及桃子拋下海,餘下的分發眾人,他們相信吃過能保平安。(陳仲明/大紀元)
採青期間族人還會將稱為「龍蛋」的李子及桃子拋下海,餘下的分發眾人,他們相信吃過能保平安。(陳仲明/大紀元)

龍舟在遊夜龍期間採青,要採摘有花開的植物放進龍口,象徵花開結果,百子千孫。(陳仲明/大紀元)
龍舟在遊夜龍期間採青,要採摘有花開的植物放進龍口,象徵花開結果,百子千孫。(陳仲明/大紀元)

上午二時半,鍾氏族人將神龕從會址請往三門仔登船,沿路灑鹽米潔淨,登船後隨即開始遊夜龍,龍舟扒到大埔海濱公園對出海面,向舊墟天后宮及元洲仔大王爺廟參拜,然後再扒到採青地點,採摘有花開的植物放進龍口,象徵花開結果,百子千孫。採青期間族人還會將稱為「龍蛋」的李子及桃子拋下海,餘下的分發眾人,他們相信吃過能保平安。採青後,龍舟返回三門仔,族人將神龕送回會址並將附有三色紙的燈籠分發,寓意添丁發財,儀式至此完結。

五月初五晚上,大埔鍾氏及石氏應邀到林村河遊夜龍,祈求瘟疫驅除。(陳仲明/大紀元)
五月初五晚上,大埔鍾氏及石氏應邀到林村河遊夜龍,祈求瘟疫驅除。(陳仲明/大紀元)

鍾氏及石氏的龍舟自去年起亦應邀於五月初五晚上,在大埔林村河上遊夜龍以驅瘟逐疫,兩艘龍舟亮起燈光,擊打著鑼鼓,來回在林村河上巡遊,特別矚目,吸引眾多市民在岸上駐足觀賞,不過,現場最多觀眾問的,可是這一個:「夜晚也有扒龍舟?」◇

兩艘龍舟在林村河上整裝待發遊夜龍。(陳仲明/大紀元)
兩艘龍舟在林村河上整裝待發遊夜龍。(陳仲明/大紀元)

在大埔林村河上舉行的遊夜龍以抗疫為目的。(陳仲明/大紀元)
在大埔林村河上舉行的遊夜龍以抗疫為目的。(陳仲明/大紀元)

大埔林村河遊夜龍活動期間吸引不少市民在岸邊駐足觀賞。(陳仲明/大紀元)
大埔林村河遊夜龍活動期間吸引不少市民在岸邊駐足觀賞。(陳仲明/大紀元)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