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鴨脷洲,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海傍道的「龍竇」,這裏是龍舟的休憩地,停泊著大大小小的龍舟,排列得整整齊齊。來自香港仔、赤柱古老的龍舟會的傳統木製龍舟,都存放在此。從迎接龍舟到來,到龍舟老化離開人間,當中的傳統儀式蘊含著神與人的連結,其實有不少講究。


鴨脷洲海傍道的「龍竇」是擺放龍舟的地方。(陳仲明/大紀元)
鴨脷洲海傍道的「龍竇」是擺放龍舟的地方。(陳仲明/大紀元)

端詳香港仔避風塘龍竇中層層疊疊的龍舟,一個神彩奕奕的龍頭映入眼簾,漁民後人、龍舟教練彭德偉問筆者是否留意到這個龍頭與平時所見有何不同,觀察良久,筆者才留意到龍角上有些竅妙。仔細比對近年製作的龍頭造型,確實看到一些差異,彭先生介紹,眼前這個傳統造型龍頭,龍角有如意造型的圓潤,更為莊嚴,當中流露出慈祥之感,但如今造出的龍角更像鹿角,尖銳生猛,講究威武。「龍角的造型改變,可能跟現代人對龍的理解也有關係吧!」自小就與龍舟結下不解之緣的彭先生,娓娓道來他所知的龍舟故事。


「聯漁龍」傳統造型龍頭。(陳仲明/大紀元)
「聯漁龍」傳統造型龍頭。(陳仲明/大紀元)


「合勝龍」新造龍頭。(陳仲明/大紀元)
「合勝龍」新造龍頭。(陳仲明/大紀元)

迎接新龍禮為先

傳統的龍舟一般為木製,坤甸木、柚木、杪木、杉木都是造龍舟的木材。彭先生提及,纖維龍舟是近幾十年來為比賽而造,傳統的「遊龍」都用木龍舟,龍舟被賦予「神的座駕」的使命,每逢端午節舉辦「遊龍」儀式,以鴨脷洲的龍舟為例,恭請洪聖古廟的神明出巡,以淨化社區,為社區祈福。


「龍舟拜廟」儀式。(陳仲明/大紀元)
「龍舟拜廟」儀式。(陳仲明/大紀元)

現在本地懂得手工製作龍舟的師傅越來越少,多數都要向大陸訂製。睽違八年,彭先生所在的龍舟會「合勝龍」決定再造一條全新的中型木龍,為了節省運費開支,聯同另外三個龍舟會各自訂造了一條龍舟,四條中龍於去年一月抵埠。今次造的龍舟有65呎,比過去的龍舟長一點,彭先生解釋,每條新龍都要比上一條長,寓意「長做長有」。


龍頭掛上長紅,寓意「長長久久」、「大展鴻圖」。(陳仲明/大紀元)
龍頭掛上長紅,寓意「長長久久」、「大展鴻圖」。(陳仲明/大紀元)

龍舟到港當日,幾個龍舟會成員從香港仔避風塘出發,在香港仔海峽停泊的躉船上接收龍舟,再用漁船將龍舟拖回香港仔避風塘。「合勝龍」的龍舟停靠在「龍躉」(龍舟隊員及工作人員運送龍船、休憩的船隻)旁邊,眾人即為其清洗。安裝龍頭和鼓後,「合勝龍」副主席陳國樺先生為龍頭掛上長紅,寓意「長長久久」、「大展鴻圖」。緊接著有一個「新龍下水」儀式,陳先生從洪聖古廟請來九炷香帶上龍舟,健兒們登上新龍舟,在洪聖古廟對出海面來回划三次,意味著「拜三拜」,以感謝神恩。與此同時,也向「龍躉」行禮,感謝借出漁船的漁民。


四條中龍於去年一月抵埠。(陳仲明/大紀元)
四條中龍於去年一月抵埠。(陳仲明/大紀元)


龍舟會在香港仔海峽停泊的躉船上接收龍舟。(陳仲明/大紀元)
龍舟會在香港仔海峽停泊的躉船上接收龍舟。(陳仲明/大紀元)


「合勝龍」副主席陳國樺先生為龍頭掛上長紅。(陳仲明/大紀元)
「合勝龍」副主席陳國樺先生為龍頭掛上長紅。(陳仲明/大紀元)


將龍舟吊起安置在「龍竇」的棚架上。(陳仲明/大紀元)
將龍舟吊起安置在「龍竇」的棚架上。(陳仲明/大紀元)

一般來說,要讓龍舟真正「活」起來,在端午前夕新龍舟正式下水使用時,漁民還要邀請喃嘸師傅主持儀式,並請龍舟會的負責人為龍舟「點睛」。彭先生表示,「合勝龍」一般是造新的大龍才會請喃嘸師傅舉行多項儀式,中龍在「點睛」後就可以下水了。

保養龍舟重在細節

今年端午節前夕,彭先生望著「龍竇」內的棚架,一條條覆蓋著防水帆布的龍舟排列得整整齊齊,他望而輕嘆:「已經連續兩年了,龍舟擺在這裏沒有動。以往這個時候,這些層架早就是空的了,龍舟都要下水,是我們一年一度最熱鬧的日子。」


在龍舟船艙內,還設有細小的排水孔,彭先生每一次都會檢查排水孔是否堵塞。(陳仲明/大紀元)
在龍舟船艙內,還設有細小的排水孔,彭先生每一次都會檢查排水孔是否堵塞。(陳仲明/大紀元)

去年訂製的新龍舟,至今還沒有使用過。在閒暇的日子,彭先生不時到「龍竇」保養龍舟,從龍頭、龍身到龍尾,還有鑼鼓、木槳,每一個部份他都不敢怠慢。筆者到訪當日,他端出木架,小心翼翼地把龍頭、龍尾擺在架子上,他恭敬地說:「龍頭是很神聖的,不能隨意放在地上,一定要架高。」他指過去龍頭龍尾都鍍上一層18K金,更顯得矜貴,現在有的師傅沒有那麼費心思,只塗上金粉,可是一遇到鹹水就容易脫色。他用梳子梳理好龍鬚,又為龍頭龍尾脫色的位置上油漆,「每年都要做,我們最注重就是龍頭龍尾的保養。」


鑲嵌有釘子的位置特別要保養。(曾蓮/大紀元)
鑲嵌有釘子的位置特別要保養。(曾蓮/大紀元)


帆布鏤空的部位有助於龍舟散熱。(陳仲明/大紀元)
帆布鏤空的部位有助於龍舟散熱。(陳仲明/大紀元)

走到覆蓋著帆布的龍身前,彭先生展示帆布鏤空的部位:「這些小洞可以散熱,龍舟不能一直焗在裏面。」對於龍身上的「合勝龍」招牌,他也用心地一筆一劃翻新、上色,讓龍舟嶄新如初。到了下雨天,他還會打開帆布,讓雨水濕潤龍身,這是保養龍舟的一大秘訣:「龍身不時要濕一濕水,這樣才不會容易爆裂。如果長期曝曬,木製的龍舟就會裂開。」他指著龍身上的釘子,叮囑不要小看這一枚枚鐵釘:「特別要保養鑲嵌有釘子的位置,記得塗上一層油漆,用砂紙慢慢磨,如果釘子生鏽,就會導致龍舟爆裂,後果嚴重的話就會漏水⋯⋯」在龍舟船艙內,還設有細小的排水孔,他每一次都會檢查排水孔是否堵塞:「如果排水孔被樹葉、垃圾堵塞,下雨時龍舟積水,太重的話就會令棚架承受不住,對龍舟來說是很危險的。」清洗龍舟也是大工程,彭先生說「龍竇」附近並沒有直接的水喉,要自行運水前來,甚是辛苦。


梳理龍鬚。(曾蓮/大紀元)
梳理龍鬚。(曾蓮/大紀元)

保養龍舟背後的工夫不淺,彭先生認為應該盡力而為:「阿哥年紀大了,盡量我自己做到就做,除非當我做不到了,就沒有辦法了。」龍舟伴隨著他成長,他感覺龍舟已成為自己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份。


對於龍身上的「合勝龍」招牌,彭先生也用心地一筆一劃翻新、上色,讓龍舟嶄新如初。(陳仲明/大紀元)
對於龍身上的「合勝龍」招牌,彭先生也用心地一筆一劃翻新、上色,讓龍舟嶄新如初。(陳仲明/大紀元)


「合勝龍」招牌。(陳仲明/大紀元)
「合勝龍」招牌。(陳仲明/大紀元)

焚化升天送走龍舟

一條龍舟從誕生到退役,香港仔的漁民們有一套儀式。彭先生回憶往昔送走龍舟的儀式:「我們的舊龍舟一般會在凌晨三、四點時,扒到玉桂山下的沙灘,首先會先念一段禱文,請洪聖爺把舊龍舟的靈魂帶走,然後用碌柚葉水為龍舟洗滌,以潔淨龍舟。最後倒上衣紙,將龍舟焚化。」送別龍舟的儀式,對於漁民而言是十分莊重的。

到了後期,焚燒龍舟的儀式日益式微,當中有政府條例的限制,漁民後人只能依照規定將龍舟截斷,交由政府部門送走處理。

*********

每次與彭先生會面,總會跟他到「龍竇」走一圈,這裏就像他的另一個家一樣,他感言:「我很喜歡晨曦和夜晚的『龍竇』,這裏很有靈氣,很安靜,是平靜的感覺。」他很珍惜與龍舟的緣份,盼在有生之年可以繼續為傳承龍舟的文化盡綿力。◇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