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仔的漁民社區,百年來仍保留著「遊龍」的傳統。擁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的龍舟會「合勝龍體育會」的端午遊龍儀式延續至今,如今負責打理相關事務的彭德偉分享:「神明出巡,龍舟便是祂的座駕,這個儀式叫做『遊龍』。端午遊龍的意義在於祈福,比賽只是後期衍生出來的活動。」他對龍舟的珍惜和愛護在舉手投足間都能看出來,他最大的心願便是讓更多人能了解傳統龍舟背後的文化內涵,從而一代代傳下去。
一年前認識彭德偉,是在端午前夕的香港仔「遊龍」儀式上。他忙裏忙外,安排著各類事務,也樂於與一眾文化愛好者分享自己所了解到的歷史和傳統習俗。他多次強調:「很希望用你們的筆和相機把這些傳統記錄下來,可能過多幾年就沒有了。」近年來人們開始認識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澳龍舟遊涌,其實在香港仔避風塘同樣保留著傳統的「遊龍」儀式,目的是淨化社區,為社區祈福。
時代巨輪下對傳統的堅持
彭德偉的父親彭北好是「合勝龍」的會長,如今已是九十多歲高齡,彭德偉也步入了花甲之年。多年來一直協助父親打理會務的他,熟知龍舟會大小事務的每一個環節,也見證著時代巨輪的轉動,漁民社區日益式微,傳統儀式也漸漸簡化。他不忍隨著一個個漁民前輩的逝去,承傳多年的文化就此消失,近年來也積極培育年青一代,盼有更多人能夠「接棒」。
「合勝龍」龍舟會堅持每年在香港仔避風塘舉行「遊龍」儀式。龍舟會成員首先會前往鴨脷洲洪聖古廟拜神,祈求來年順境。隨後登上龍舟,從洪聖古廟對出的海面出發,在香港仔避風塘內巡遊。彭德偉表示,過去龍舟會的長老在「遊龍」前會擲筊請示神明是否同意出巡,得聖杯(二隻筊杯一正一反)表示神明同意出巡。以前龍舟會成員還會將廟中的神像行身迎請到龍舟上一同出巡,如今神像行身為廟宇的保護文物,害怕有所損壞,故不再邀請神像上龍舟。拜神的乳豬亦會載於龍舟,龍舟上插有「合勝龍」的幡旗和三角形的錦旗,龍舟中段位置則插上羅傘,代表神明出巡。
仔細留意,龍頭的裝飾也大有講究,每一個裝飾都有其寓意。繫在龍角上的花,寓意金榜題名;龍的前額所綁著的稱為「紅」的紅色長布,代表著鴻運當頭、大展鴻圖;龍口近舌底含著一束長草,作為龍的糧食,龍嘴含著子薑則代表子孫繁衍。龍的下巴有龍鬚,以前是用真人頭髮逐條黏貼上去的。彭德偉提及,如今一年一度的拍賣會上,「紅」是最受歡迎的拍賣物,特別是做生意的人為求好意頭,願意以高價投標買入。
「遊龍」儀式點滴
一切準備就緒後,健兒們登上龍舟,首先向東划行到避風塘的東防波提,再向西進發到西防波提,最後回到洪聖古廟前約100米的海面,龍舟正面朝向廟宇。此時,龍舟加速衝向洪聖古廟,直至靠近岸邊煞停,然後退回原點,再衝向廟宇,總共重複三次,稱為「龍舟拜廟」,代表著向洪聖爺三鞠躬。如今「遊龍」的路線相較幾十年前已經簡化,過往在避風塘內停泊很多的住家艇,龍舟會穿過住家艇停泊的水道,漁民在艇上等候,當龍舟經過時會拜祭。如今因為大批漁民已上岸,住家艇也漸成為歷史,「遊龍」時這一景象也不復存在了。
「遊龍」過程中,除了大龍舟出巡外,還有舢舨、快艇跟隨,作為「護駕」,善信會準備芽菜、豆腐、白飯等,沿途撒入海中,祭祀遊魂野鬼。到達東、西防波提後,還會拋下紙船作為祭品,祈求水鬼們不要把真船拉入水底。
彭德偉提到,過去傳統的「遊龍」儀式中,坐在龍舟上的大部份是兒童,大人協助扒艇,因為漁民們相信兒童體弱,「遊龍」儀式是一種神聖的儀式,可以讓兒童「沾龍氣」,因而增強體質,保佑平安。
「合勝龍」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曾經舉辦過兩次「遊夜龍」的活動,五十年代時發生瘟疫,蒙難者眾多,漁民相信「遊龍」能驅瘟逐疫,鬼怪多於夜晚出沒,因此舉行「遊夜龍」儀式。七十年代時,避風塘盛傳有海怪出沒,因此「合勝龍」再次邀請洪聖爺出巡,夜晚「遊龍」,以淨化社區。
失落的「搶標」儀式
人們熟知舞獅的「採青」儀式,是每年獅會籌款的重要途徑。彭德偉介紹,其實過往龍舟會也有類似的儀式,稱為「搶標」。他指著三角形的錦旗上兩條長長的「尾巴」說道:「你知道為甚麼旗上有『尾』?這個位置是用來綁上錢幣的!」他描述,過去在避風塘是一個小社區,有水上酒家、水上士多等等,維持整個水上社區的漁民生活和娛樂。經商者和富裕人家在端午當日,會在船邊插上錦旗,錦旗尾部綁上金錢,等待不同的龍舟會前來「搶標」。
每年「遊龍」儀式結束後,各個龍舟會就會駕著龍舟,走訪水上社區,遇到插有錦旗的船隻,會對著船隻來回划三次,意味著「拜三拜」,然後各自摘取錦旗上的金錢,作為當年龍舟會的經費,是謂「搶標」。
漁民社區日益衰落,一間間水上酒家關閉,漁民逐漸上岸居住,「搶標」儀式隨著漁民社區的衰落而消失了。如今的龍舟會籌款已不再透過這種形式進行,主要透過會員的會費和聚餐時的競投活動來維持。
龍舟競渡為後起活動
人們提起「龍舟」,總會浮現眼前這樣的畫面:龍舟健兒們揚起雙槳,水花四濺,五彩繽紛的龍舟爭相前行,成為海上的一道風景線。每年在不同灣頭的龍舟競渡,成為當區的一大盛事。
彭德偉回憶,其實過去的龍舟競渡並非一個正式的比賽活動,龍舟的主要功能是作為神明的座駕,在端午節期間「遊龍」。過去的龍舟也會參與娛樂活動,年青人都想躍上龍舟,一嘗扒艇的趣味。在七十年代前,龍舟競渡還未成為比賽活動時,並沒有規範的賽道,以香港仔的漁民社區為例,每年黃曆五月初一至初五,人們在傍晚時分(如下午5時至7時),幾個友好的龍舟會便會駕上龍舟,相互比拼,過一下「龍舟癮」。直至1969年,香港仔田灣舉辦了第一屆龍舟競渡後,比賽的形式就慢慢發展起來了。
疫情下的龍舟
今年端午前夕,於鴨脷洲海傍道的龍竇,仍然整齊地排列著龍舟,大部份龍舟以防水布覆蓋著。彭德偉多年來打理龍舟會事務,只見他細心揭開布簾的邊緣並摺起一小部份,探頭認真檢查龍舟底部的排水位是否有堵塞,一邊摺起一邊說:「今年因為疫情,很多活動和儀式都取消了,龍舟不下水,長期曬著容易曝裂,天文台預報今天和明天有雨,我把布簾打開一點點,讓龍舟有水濕潤,下過雨後再蓋回去。」他停頓了一下,有些感觸:「人們只看到扒龍舟、操練的一幕,其實很多細微的東西沒有人報道出來,比如幕後的保養,有很多無名英雄⋯⋯有一些人真的做得很好,很有心!」
*********
彭德偉多次強調,龍舟的誕生充滿了民間信仰的色彩,傳統的龍舟會都歸屬廟宇,龍舟之所以神聖,在於其作為神明的座駕,因此對龍舟的維護和保養應十分嚴謹。「合勝龍」堅持將龍頭、龍尾和鼓收藏在鴨脷洲洪聖古廟中,以視珍重。彭德偉說:「現在的人很多已經不知道龍舟的由來,所以對龍舟不夠珍惜。我們老一輩的人知道,龍舟的真正意義在於祈福,也希望可以一代代承傳下去。」◇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