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容易,清明節、祭祖掃墓節已經來到眼前。然而,清明掃墓的民俗比起其它的中華民族古民俗算是形成得較晚的。在此之前,清明節氣(黃曆三月節)來臨時,古人有哪些習俗風尚呢?
清明和掃墓的源起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黃曆中的三月節,到了宋代成了重要的民俗節日——清明節,此時掃墓才成了清明節重要的行事。在宋代之前,民間多是在清明前的寒食節掃墓,傳自漢代以寒食紀念忠臣介子推死諫晉文公的遺風。
三代以前王室無墓祭,從秦代開始,王室在墳塋旁起寢殿,作為收藏祖先衣冠的地方和祭祀的宗廟。東漢遷都雒陽,遠隔關西的諸皇陵,不可能四季都前往祭祀,所以就雒陽舉行祭祀,皇帝西幸時,即親謁陵寢。
春秋時代,士大夫在家廟祭祀祖先,宗子(嫡出長子)不能行祭祀禮時,由庶子到墳墓前設壇祭祀。若宗子死了,庶子在墳前祭祀告祖之後,就在家裏祭祀。
到了唐代,王室在「晦、望、二十四(節)氣、伏、臘及四時(四季)」這些時點都舉行祭祀。(《通典‧禮九‧時享》)祭祀之外,另外還有「上食」之禮,唐高宗永徽二年制定的新規中,「上食」之日也包含了「清明」這一天。[1]
唐代時,民間百姓在寒食節上墳拜掃,代代相傳,儼然成俗,但是並不在禮制之中。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四月,允許百姓於寒食節上墓拜掃盡孝思,並編入五禮之一。百姓可在墳塋南門外奠祭食物,但不得作樂,祭拜後泣辭祖先,然後可在看不到祖墳的地方吃奠祭的祭品。 [2]
到了宋代「寒食第三節,即清明日」,寒食後第二天的清明日[3] 成了寒食節假中一天,並且成了人們上墳拜掃新墳的日子。北宋遺事《東京夢華錄》記載:「清明節……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墳」、「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賣紙馬紙錢的店舖都當街用紙錢疊成紙樓閣,都人多在此日出城,四野如市。從宋代以來,清明節和掃墓祭祖的習俗相連,歷代相沿成俗。
古時清明不掃墓 古人有甚麼活動
從上古到唐朝,人們不在清明掃墓,然而節氣習俗非常多,人們都作些甚麼呢?一般說來,主要都是和清明節氣有關的活動。因為清明緊接著寒食,所以兩節的節俗也常常連成一氣,或互相影響。
清明改火出新火
周代時有清明頒新火的禮制(《周禮》)。古代鑽木取火,四時按照季節特性,取用不同的木材取火。寒食在仲春(春天第二個月)之末,禁火;清明在季春之初,出火。《周禮‧夏官司馬》記載「季春出火」。季春取榆柳生火,稱「柳之火」,富含旺盛的生機。
四季改火含有「救疾」的作用。劉寶楠《論語正義》引徐頲《改火解》說:「改火之典,仿於上古,行於三代,迄於漢……蓋四時之火,各有所宜,若春用榆柳,至夏仍用榆柳便有毒,人易以生疾,故須改火以去茲毒,即是以救疾也。」就說四季都有適宜的柴火,如果換季不改火,不合當令的木材便有毒,容易使人生病,所以要改火。
據唐人《輦下歲時記》卷中記載,唐朝在清明節這一天清晨舉行點燃新火和隆重的賜火儀式,以示去舊迎新。清明賜火的儀式,先在宮殿前舉行鑽木取火的競賽,由宮中尚食內園官(供奉禁苑膳食)小兒參賽,先鑽著火的人可得到皇上賜給的重禮——三疋絹和金椀一口。然後皇帝頒新火,將榆柳之火賜給近臣戚里。杜甫《清明 二首其一》詩句「朝來新火起新煙」,蘇軾《徐使君分新火》詩句「三見清明改新火」,都反映了清明改新火的風俗。
踏青春遊
清明節也稱踏青節。清明時節出遊踏青,起源於古代的「祓禊(音同)福系」)。這種到河邊祓禊潔身的習俗是源於周朝的禮制,周朝春官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春天祓禊在三月上巳舉行,這時天地清明,是一年中最好的健身時機,彼時人用香薰草藥來沐浴潔淨身體,潔身效果更好,周朝人稱為「釁浴」。
儷人、公子王孫在上巳日到河邊祓禊、禳災招祥,形成風尚,演變為踏青節。隋煬帝有詞吟「踏青鬬草事青春」,孟浩然詩句「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還有唐代詩人李嘉祐的詩句「清明桑葉小,度雨杏花稀。……相將踏青去,不解惜羅衣。」就是踏青風尚的寫照。
打毬 蹴踘(毬)
《荊楚歲時記》記載,南北朝時人們在寒食打毬(一種皮球,外皮內毛),就是「蹴踘」遊戲,也就是蹴毬。有一說,蹴踘是黃帝所設計的一種兵勢訓練法,也有說是起於戰國時代。《輦下歲時記》記載,唐代新進士於清明日在長安月燈閣設置打毬之宴。登科進士一起來打毬,散發一種允文允武的氣象。唐代宰相詩人張說的詩句「從來禁火日,會接清明朝。鬬敵雞殊勝,爭毬馬絕調」,唐末詩人韋莊詩句「雨絲煙柳欲清明……隔街聞蹴氣毬聲」,都反映了當時人在寒食、清明時節風行打毬的情景。
盪鞦韆
年輕女子們盪鞦韆是鍛鍊矯健身手的一種體能遊戲。傳說盪鞦韆起源於北方民族,後來傳入中原,成了女孩兒們最愛的遊戲。從《藝文類聚》集錄《古今藝術圖》中可以看到這一段紀述:「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以習輕趫者。後中國女子學之。」
傳說盪鞦韆在春秋時期就傳入中國,因為設備很簡單,又容易學會,故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很快在各地流行起來。到了漢代以後,盪鞦韆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的民間體育活動,流行在女孩和仕女之間。清淨明潔的春陽下,女孩們穿著炫亮的服裝立在鞦韆懸木上,迎風晃盪,那鞦韆綵繩和衣裾飄飄,成了春日一道明媚的風景。唐代王建《鞦韆詞》描寫:「少年兒女重鞦韆,槃巾結帶分兩邊」。明媚的春天,青春女孩們走出閨門盪鞦韆也是尋找良人的一條途徑。
拔河
拔河是一種團體比力氣的遊戲比賽,在戰國時代就有,稱為「拖鉤」「牽鉤」,到了唐代稱為「拔河」。唐中宗很愛看拔河比賽,《談徵‧事部‧拔河》記載:「唐中宗景龍三年春正月,幸元武門觀宮女拔河。」次年清明日再次「幸梨園命侍臣為拔河之戲」。由此也看到,當時拔河是男女皆宜的遊戲比賽,「以大麻繩兩頭繫十餘條小索,每條數人執之以挽,力弱為輸」。當時宰相和駙馬都來參加拔河。
鬥雞和鬥卵
寒食鬥雞、鬥卵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北朝至隋代的《玉燭寶典》記載,「寒食此節,城市尤多鬥雞、鬥卵之戲。春秋(時代)季郈雞鬥延及魯邦。」就說鬥雞起於魯國的季氏和郈氏,後來風行魯國。《呂氏春秋·察微》也記載了「魯季氏與郈氏鬥雞」。
除了鬥雞還有鬥雞卵(雞蛋),怎麼玩?南北朝風土誌《荊楚歲時記》記錄,寒食鬥雞卵是指彩畫雞蛋或者雕鏤雞蛋的比賽,這些雕好的雞蛋也用來祭祀或作為饋贈遠方親朋的禮物。古代的富豪之家,不僅在雞蛋上染出藍茜色,並雕鏤成各種模樣,如綵球花等等。白居易詩句「玲瓏鏤雞子,宛轉綵球花」,描寫鏤雞卵的玲瓏細緻。雕卵有甚麼特別含意呢?用意在於「發積藏、散萬物」,含有激勵人「一年之計在於春」的意味。除了饋贈鏤雞子,《嵗華紀麗》記載寒食食俗,還有雕畫鴨子互相饋贈的。
戴柳
柳樹生命力強盛,古人說柳枝具有辟邪功能,「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北魏《齊民要術》)。戴柳、插柳是古人寒食節、清明節的習俗,可追溯到春秋時代晉文公紀念忠臣介子推的遺事。《燕京歲時記》書中提到,唐高宗時,三月三日祓禊於渭陽,賜群臣柳圈各一,說戴柳圈可免蠆毒(蠆音chài,形狀似蠍而尾部較長的毒蟲)。宋朝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加入了戴柳保青春的含意。
整理蠶室
清明節吹響了一年中養蠶的號令。古代在清明這一天,后妃齋戒,親採桑葉,以勸農婦努力養蠶。蠶家婦女在清明日要整理好蠶室,把蠶室的穴縫塗緊密,以保持蠶室的溫度,確保一年養蠶好收成。
結語
清明節氣到,萬物至此皆㓗齊清明,陽氣盛發,人間節俗也展現順時而發的旺盛生命力。「天道無私,是以常正;天道常正,是以清明」,清明日、清明節,傳遞給人間永恆的天道格範,年復一年,歷經世代變換而不息。#
註釋:
[1] 《通典‧禮十二‧上陵》:「謹按獻陵三年之後,每朔及月半上食,其冬夏至、伏、臘、清明、社等節日,亦上食。其昭陵請依獻陵故事。」上(唐高宗)從之。
[2] 開元二十年四月,制曰:「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同拜掃。禮於塋南門外,奠祭饌訖,泣辭。食餘饌任於他處。不得作樂。仍編入五禮,永為恆式。」
[3] 按照節氣進入清明的時間也可能是寒食後第一天。
其它資料來源:《御定月令輯要》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Miss NTD選美大賽現正接受報名:
https://bit.ly/MissNTD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