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北美「逃港罹難知青紀念碑籌備小組」的多名核心成員於3月30日上午,冒著寒風來到位於美國新澤西州的恒福陵園(Eternal Sunset Memorial Park and Cemetery),為全新製作的「逃港罹難知青紀念碑」第二碑的揭幕活動進行準備工作。兩座紀念碑合共352個有據可查的人名,印證著這段驚心動魄的「大逃港」歷史。怒海浮沉,年青的生命歷經風浪終到自由彼岸,逃亡路上的驚險,那段不可磨滅的經歷,正如碑上所刻:「年年歲歲 永不相忘」。
繼去年6月首座「逃港罹難知青紀念碑」在北美落成後,今年再建成第二座紀念碑,計劃於4月30日舉行正式揭幕典禮,邀請世界各地的朋友參加。建碑小組成員解釋,選擇在北美時間的4月30日,是延續香江碑的「五一祭拜」傳統,北美時間比香港時間遲12個小時,這樣可以與香港時間同步。
事緣2014年5月,一座刻有「越山越水越界 越海英魂永垂」的簡陋石碑在香港立起,逃港倖存者相約每年的5月1日在此相聚,以紀念因逃港屈死的冤魂。紀念活動的影響越來越大,小島居民經受壓力,禁止他們再進行大型紀念活動,逃港倖存者唯有改製成「布碑」,每年走訪不同的海邊進行紀念活動。《港區國安法》後,紀念活動變得更為低調,但並無阻一班逃港倖存者繼續紀念的決心。
香港「流浪式」的逃港紀念活動引發了部份如今在北美定居的逃港倖存者的關注,自發成立「逃港罹難知青紀念碑籌備小組」(下稱「美東建碑組」),籌款購入墓地,全球徵集遇難者名單,刻成石碑供後世銘記。
真切罹難者名單是最有力的歷史證據
在1960年至1970年代末,有一批來自中國大陸的年青人為掙脫「文化大革命」的枷鎖,被稱為「知識青年」(知青)的他們在「上山下鄉」運動(從城市調派至鄉村勞動)期間想盡辦法出逃到香港,在爭取自由的過程中遇難。他們或葬身大海,或餓死途中,或在槍口下喪生,或在監獄中死去。
由北美逃港倖存者組成的「逃港罹難知青紀念碑籌備小組」於2021年7月成立,展開罹難者名單搜集工作,當中以廣東的遇難者為主軸,並於10個月後將徵集到的首批176位確認名單,製作成首座紀念碑,於2022年6月15日在美國新澤西州的恒福陵園立起。2023年3月30日,「逃港罹難知青紀念碑」第二碑落成,此碑正面爲細膩的影彫圖象,另一面則是第二批收集的176位罹難者姓名及罹難者數據庫網址。
「南京大屠殺、大饑荒、六四⋯⋯這些死難者都沒有名字留下,我們建這個碑就是要用名字證實『大逃港』這件事的存在,哪間學校,哪裏的人,真真切切,每個人都有他們的故事。除了刻在碑上的名字外,我們還有網站介紹他們的經歷,這就是他們的墓誌銘!」負責「逃港知青網(美東)」的Helen Wu告訴《大紀元》記者,如今紀念碑上刻的名字,都是有據可查的,「這些名字只是冰山一角,我們相信有上萬無名氏都在這場浩劫中喪失了生命,但是我們也只能儘量去考證我們身邊的遇難者,收集這些名單非常非常艱難,如果我們不做,就可能永遠消失了。」
令人落淚的影彫石碑 不可磨滅的淒慘經歷
紀念碑安裝當日,墓碑公司派了三名師傅前來,將重達4,000磅黑石製作的紀念碑嵌入第二碑的底座。眾人在一旁屏息相待,期待籌備多時的影彫圖象呈現眼前。
美東建碑組成員、年屆七旬的劉憲平在身體罹癌的險境下仍堅持到現場,目睹立碑這歷史性的時刻,歷經九死一生的他,生命中最大的心願之一就是落成這一紀念卒友的紀念碑:「這座碑見證的歷史和名字是不可以被忘記的,我覺得自己在有生之年有這樣一個使命,就是要給這些逃港的卒友們一個安息之所。選擇在墓園,就希望有一個平靜的地方,給大家紀念,留給後輩知道有這樣一段經歷。十幾年前我已經開始在想這件事,也是要天時、地利、人和才辦得成,這次建碑也是奇蹟處處,我很感恩!」
拆開層層包裹的保護膜,當立體真實的影彫圖象出現時,經歷過「逃港」的倖存者在現場都不禁紅了眼眶。月黑風高下的巉岩惡浪、勇敢無畏自由翱翔的海鷗、由卒友手繪的逃港地圖、已故卒友袁家倫寫的祭詞、五位罹難者照片,勾起了他們半個世紀前的回憶⋯⋯劉憲平的太太凝望著刻畫得栩栩如生的懸崖與海浪,喃喃道:「我們當年第三次逃港才成功,坐過兩次監,第三次就是走到這樣的懸崖邊,下面是翻騰的海水,我們的橡皮艇還被打翻了,如果不是神的保佑,真的沒有可能活到今天。這幅圖畫真的很像我們的經歷。」
劉憲平詳解這座新造石碑的設計理念和工藝:「這座碑是我們很多人集體創作的結晶,影射的是我們這一代人逃港的經歷縮影。我們找來最好的福建師傅,用人工影雕工藝刻成這一場景,這是第一次那麼大面積用影雕來做碑,而且舊照片已經不夠清晰,要有十足的專業工夫才能還原當時的人像。希望這段記憶永不磨滅。」他解釋,背景的懸崖峭壁下的海浪,不知道吞噬了多少人的生命,但是海的遠處有一道光,那是我們追求自由的方向。左上角的地圖概念來自一名卒友唐伯鴻的珍藏手繪地圖,那些標記的地名都是卒友熟悉的逃港路線。左下方的詩歌是已故卒友、才女袁家倫在2018年訪港拜祭時寫的一首祭詞:「雲霧罩海灘 雨灑吉澳山/出師身未捷 魂斷大鵬湾/昔日同上路 君卻未能還/相逢唯夢裡 淚雨濕衣衫/清香一縷縷 酒灑綠波間/願為自由故 捨命不悔嘆。」祭詞所描繪的,正是逃港者的真實寫照。
石碑的右上方雕刻了五位罹難者照片(上排左起:陳冠朋、陳冠中、楊翰華;下排左起:陳冠筠、陳冠可)是美東建碑組成員在收集名單時意外得到的淒慘逃港經歷。五十年代初為了「愛國」而從香港遷回廣州的書香之家陳家,受暴政迫害先後死於非命共六人:父親庚死獄中,二哥被迫自殺,四兄弟姐妹逃港時葬身大海。另一位來自廣州40中的楊翰華,多才多藝,精通繪畫和小提琴,從小就懂得照顧家人,在「上山下鄉」運動中家庭支離破碎,他在1970年深秋從惠陽出發翻山越嶺到深圳大梅沙逃港時,不幸在23歲之齡葬身大鵬灣。這些經歷由陳氏和楊氏的倖存家人回憶而整理成文,皆有據可查,如今收錄在「逃港知青網(美東)」網站中。
陵園董事長捐款支持 向勇敢追求自由的逃港者致敬
安裝墓碑講求天氣和運輸條件,需要因現實情況更改安裝日期。初春的紐約天氣不穩定,時晴時雨,墓碑公司也要根據天氣狀況安排裝碑工程。管理恒福陵園的CMS中大西洋公墓管理服務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Bernard Stoecklein在得知第二碑的裝碑日期後,特別預留時間到達現場,肅然觀摩整個裝碑過程,十分重視這座記錄一代華人悲慘歷史的石碑。去年他還向美東建碑組的基金會捐贈了5,000美元以示支持,當他聆聽石碑名字背後的故事後十分動容,認為建碑是一件頗為有意義的事情,他應該全力支持。
Bernard認為,墓園是一個讓人們記住自己名字、說出自己名字的地方,有一句古埃及的說法他一直銘記在心:「埃及人認為人會『死亡』兩次,當人嚥下最後一口氣的時候,肉體上是死去了,但是如果當別人不再叫他的名字的時候,他才是真正地死去。」
他認為能夠有這樣一片安寧祥和的土地提供給後人祭拜先人,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長輩可以帶著他們的後輩前來,告訴他們所愛的人和他們祖先所經歷過的事情,那些為了自由而失去生命的人。我們從過去學習,才可以更好向前走。我看到這些死難者的名字和這些照片時候,就會想起他們的經歷,生還者為他們造一個這樣的碑,就是最好的記住他們的方式。我們管理墓園,也是希望這裏成為一個連結社區、維持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地方,讓他們記住那些逝去的生命。」他十分尊重華人祭拜先人的傳統,相信「銘記」就是對逝者最大的尊重。
*********
「逃港罹難知青紀念碑」的第二碑落成後,徵集死難者的名單和故事仍在繼續,美東建碑組仍然馬不停蹄地與時間賽跑,尋找更多的逃港者線索和他們的故事,還計劃未來可以舉行學術研討會,用嚴謹考究的方式留下這段歷史。Helen Wu感慨道:「我們這一代人都是見證者,這些名字就是最有力的歷史證據,見證在暴政下消亡的生命,我們不必多說甚麼,就讓後代自己去了解。」◇
活動預告:
「逃港罹難知青紀念碑」第二碑揭幕典禮暨拜祭活動
時間:美東時間2023年4月30日(星期日)上午十一時
地點:美國新澤西州恒福陵園 Eternal Sunset Memorial Park and Cemetery
活動網址:逃港知青網(美東) www.tgzqwus.com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Miss NTD選美大賽現正接受報名:
https://bit.ly/MissNTD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